简介:从“不妨一试”再到“非你不可”!
驾驶秘籍
在街上,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白颜色的车是最多的,想过原因吗?据说,懂车的人会更倾向于白车,原来啊,白车有我们不知道的五大优点...查看全文
有电更香
下面说的,可能都是一个门外汉的胡乱之言,不当之处,请指正。 先赘述比亚迪的几个小历史。比亚迪有没有出过爆款,答案是有,当年的f3,月销量曾多次排名全国第一;比亚迪有没有出过技术领先的产品,也有,4.9秒的唐也曾震惊天下。那为什么这些产品后来...查看全文
爷们的腰子
立贴为证 Plus出来后,发现市场认可度太高了,一拍大腿,哎呀,本来可以订更高的价格的。但木已成舟,每年就发个三五十台车,给那些头铁的购车人,这样遇到真头铁愿意等的,那就明年后年大后年提车,那个时候造车成本也下来了,相当于提价了 赶紧出个Pro,先盲订一下,先把水搅浑,放风说价格12到15万,吸引大家盲订,之后利用类似囚徒困境的方式,让购车人内卷,其实最后出个plus 的价格,为了面子上好看,比plus 低100块钱,但这100块钱要用独创筷子后悬架找补回来 明年出个所谓的改版plus,直接18,19万起步,毕竟针刺这么牛逼,三电这么牛逼。参考驱逐舰的配置和秦plus 的配置,配置几乎一样,价格高一档 好玩不?主要是屠龙者还没杀掉恶龙呢,自身就开始向恶龙转变了,不去屠杀合资车,把合资车的超额利润打回合理区间,自己就开始谋划着超额利润了
余林温
看了半年的宋plus dmi 今天去附近店看plus无意间看到了Pro 屏幕大了 前格栅还更顺眼 plus不应该比Pro好吗
这车忒好啊
车已经等快满月了吐槽一下,抖音上一个秦EV底盘挂伤电池没质保了。先说一下dmi车型本身二手就没有质保已经掉价了,谁也不敢保证开车没有小刮小碰,也有可能被追尾导致电池受损。然后就没有质保了吗?我买车就是奔着首任车主终身质保去的,我买车也不是为了当碰碰车开,但是谁也不保证没有意外。一下子就对比亚迪失望了,还没到车的车主慎重考虑吧!不是黑粉否则也不会这么关注比亚迪的一举一动
利多多卡卡
如果某个品牌的某几种产品市场需求非常大,供不应求,正常人会选择怎么做? 肯定是压缩其他产品的产能,全力投产畅销产品尽快抢占市场。 而BYD是怎么做的? 在不断发新产品稀释产能,这样的骚操作让人不得不考虑背后是否存在某种隐情。 先亮出我的观点: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EV受限问题可能是困扰BYD爆产量的根本原因。 EV受限存在吗? 肯定是存在的,EV受限要命吗? 有时候可能很要命,比如你在高速上失去动力,极有可能发生事故。 EV受限解决前,如果大幅度增加交付量,可能导致EV受限大面积爆发超出BYD的公关能力,在互联网上造成舆论热点。这样的场景对BYD的声誉打击是毁灭性的,所以只能慢慢交付同时发新车型来 “稀释”同时出问题的概率。 EV问题难解决吗? 目前看来对BYD来说非常难,BYD截至到目前官方从来没有正面回应过EV受限问题。其实车有问题,大大方方承认、召回改善就完事了,这样也不会掉多少粉。为什么BYD不愿意承认,只有一个原因他们现在解决不了,承认自己的车型存在一个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是判自己死刑,所以只能拖,拖时间。 为什么EV受限难以解决? 因为出问题的根本原因BYD自己也复现不了,只能整体更换电池、电控来解决。 个人认为EV受限大概率是品控问题。品控问题和系统误差一样是随机性的,很难定位针对性的解决,只有通过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来慢慢改进。对于这一点,BYD要走的路还很长,BYD造车本身是比较封闭的,这就造成他很难意识到自身品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宁德时代为什么能将品控做的非常好,重要的原因就是和大厂商合作,我一次和宁德时代的主管们吃饭,他们自己讲通过和宝马合作,他们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宝马对供应商的审核要求严格而具体,他们参考宝马大大改进了自己的生产和供应商管理体系。宁德时代一直选择只和大品牌合作除了声誉外很大也是基于此考虑的。这一点BYD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封闭的供应链是一把双刃剑。 最后大胆做个推测: BYD DMI系列的真正爆产能的标志就是BYD官方回应EV受限问题。 欢迎大家积极、理性的参与讨论。 BBOY喷子就别来了,面斥不雅。 我敬佩BYD的技术人员,掌声送给他们。 我对BYD的运营、公关人员以及狂热BBOY的非常不满,所有的嘲讽都送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