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车吐槽陆放凝冷凝水问题从发现到现在也有几天时间了,感觉有必要将有关情况向大家汇报一下。 8月20日(周六) 与一汽丰田客户服务中心(4008101210)联系,投诉D柱冷凝水问题,该中心客服人员建议我到店检查。 8月21日(周日) 上午9时许,我和同城车友到4S店对冷凝水问题进行了检查,4S店对该问题还比较重视,安排了两名维修人员进行检查,其中一名应该是维修部门的相关负责人,拆解后备箱以及D柱装饰板、查找问题原因,采取临时解决办法,前前后后花了近2个小时。 经检查,初步确认产生冷凝水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沿车身右侧D柱安装的一根空调通风管过短造成的,按照维修人员的说法就是,通风管上口固定到位了,下口就漏冷气,下口固定到位了,上口就漏冷气,反正总有一头会跑风漏气。而且那根通风管上下管口都没有卡扣,也没有扎带固定,所以下口因为重力作用还能在它应该在的位置,但是上口就总是松松垮垮的,与顶棚横向的通风管虚接,已致应该从出风口出来的冷气在D柱内部大量长时间聚集,降低了D柱装饰板和车身外部覆盖件的温度,当其与湿热空气接触时,就会在其表面形成冷凝水,这就是冷凝水问题的形成原因和机制。 对冷凝水问题,4S店也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他们采取的临时解决办法,就是在固定好通风管上口之后,在下口塞了一圈海绵,以使其与下面的空调蒸发箱箱口有效连接,并用扎带固定,以缓解跑风漏气情况。经过简单处理以后,冷凝水问题得到明显缓解,基本看不到有冷凝水形成。 我们认为,冷凝水问题如果得不到根本解决,将会影响后排空调的制冷效果,增加油耗,湿气长时间散不掉,还会在D柱内部及顶棚产生霉变(目前已经有车友反映顶棚有轻微发霉现象),最关键的是,通风管下面就是空调蒸发箱,再往下,就是启动电瓶,如果冷凝水顺蒸发箱大量滴漏、聚集在电瓶上面,就有可能造成短路,存在安全隐患。所有这些担忧、分析和猜测我们当时都跟4S店讲得清清楚楚。 关于冷凝水问题,我们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意见。 一是从今天到店检查以及多名车主自行排查反馈的情况看,冷凝水问题应该不是个例,大概率是陆放的通病,是空调通风管存在设计缺陷;今天到店检查,虽然只有两车两人,但我们并不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包括湖北60余名车主在内的,近千名懂车帝皇冠陆放车主到店反映问题,如果觉得一个样本不够,还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可以协调10台、20台甚至更多的陆放到店检查,希望4S店能够将存在的问题以及车主们的担心和诉求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反馈到厂家。 二是要求厂家对存在缺陷的空调通风管进行改进和优化,召回车辆并免费更换,以消除安全隐患。 三是要求厂家能够尽快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复和意见。从改进优化到通风管成品生产出来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我们可以等,我们现在亟需看到的,是厂家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时限。 4S店表示将尽快把问题和车主的诉求反馈给厂家。最后,按照4S店的意见,我们向其提供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掌握的各大陆放车友群关于冷凝水问题的反馈(车友的头像和微信名已经全部作打码处理)。 8月22日(周一) 下午,向车质网平台投诉D柱冷凝水问题。 晚上9时许,与4S店相关负责人联系,该负责人通报了他们与厂家联系反馈的有关情况,并称21日就向厂家提交了报告,报告写得很详细,附上的照片和视频也很多。按照他的说法,厂家对冷凝水问题非常重视,22日当天就在试车研究,并与4S店频繁联系,了解具体细节,正在抓紧研究解决办法和应对方案。 8月23日(周二) 上午10时许,4S店与我联系,问我最近是否方便,想请我回店与厂家进行一次远程连线,进一步确认冷凝水有关问题。因为我的车已经拆过一次,而且做了简单的处理,我不想再拆一次,现在的车况,远程连线也看不出什么问题,该负责人表示他们另外想办法解决。 上午11时许,丰田客户中心与我电话联系,核实我的车主信息,车辆购买时间,门店,行驶里程,车牌号,车辆版本型号,是否到店检查,检查的门店以及门店的答复意见,并称厂家投诉负责人会在3个工作日以内,以010开头的电话与我联系。 目前情况就是这些。从4S店以及400反馈的情况看,如果属实的话,个人认为厂家对冷凝水问题还是比较重视的,但目前到底有多少陆放存在这个问题,是个例?是批次问题?还是普遍现象?可能厂家心里也没有一个概念。所以,当前的重点,是要让厂家知道到底有多少陆放存在这个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可能就是打400投诉了。 另据查询,截止8月23日21时,车质网关于陆放冷凝水问题的投诉共计23起。 有关冷凝水问题的最新进展,我将适时向大家反馈。
#提车作业-皇冠陆放🙋🏻♂️ 情况介绍 本来没想过买这车,老早前就和老婆商量好等她生了送她一辆A5,但是没想到来了对双胞胎,只能考虑换七座,然后整整看了三个月的七座车,该试的都试完了,因为某些原因对丰田无感,所以汉兰达和陆放是一直没去试驾…直到奔驰SSSS让我有点生气,本来都要交订金了然后转头去了隔壁的丰田……试驾了,体验不错,急采油门噪音有一点点大但是可接受… 💰费用明细 当时店里有豪华版,精英版,尊贵版现车,但是家里对黑车无感,因为家里的就是黑色的,不好打理,加上精英已经有想要的功能,除了轮子是18外,别的功能自己加也才6000多,所以最后一次性精英31.6落地… 🧮选车对比 30左右的车试了个遍,刚开始确实不太懂很多汽车的知识,利用自己的工作便利,中秋前特意去本校的汽车工程学院找专门搞这方面研究的副高聊了聊,可以说专业人士的观点要比我以为,你以为这类个人观点强太多,简单的和大家分享几点我个人觉得最有用的: 1.15万是选车的分水岭,15万以内国产优势明显,15万特别是20万以上仍然是合资车的天下,并且对大多数浪费者而言20万以上选车的关注度不再是在配置上,而是落在了品牌力上。 2.驾驶体验,安全配置,保值率以及售后服务逐渐成为影响中高级车型消费的主导因素,而动力只占到了百分之七点五(无意中刷到了抖音上,竟然一致) 3.购车消费并不是单纯的车辆落价格加上贷款利息,而且取决于交易差额(我当时也没懂,他给举了个我例子,这也是我后来逛二手车市场的原因):A车18万落地,B车29万落地,同样开了四年7万公里然后卖掉,A车卖了8万,B车卖了19万,你说这两辆车买家各花了多少钱?谁划算?换个说法是你四年花了十万但你拥有一辆奥迪A4,另外一个人也是花了十万但是他只拥有一辆天籁(只是举例子,天籁四年不止这个价),这个例子在我逛二手车市场时充分得到了验证,大家下个二手车软件也可以试试,但是我觉得这个最终还是回到了保值率上。 4.现在是大数据时代,一切的主导都有数据为证,但是部份数据误导浪费者,投诉率,故障率等数据并没有真正把总销量辆次考虑进去,所以大家慎重参考。 5.浪费者换车速度逐渐增快,以往得出数据是6—7年,但是新能源占有量快速增加,而新能源换车速度只在3年左右,所以换车年限会进一步缩短,听他说大多新能源三年保值率不到五成,不知真假… 6.市场上不少品牌车辆有叠配置的现象,太多无实用价值或者体验感极差的配置不仅影响了用车体验,还有可能引起故障率偏高,甚至出现很多车主要换车时都不知道自己车有这些功能。 7.车辆的安全性能与车重量没有绝对关系,能上市的车主安全性辆都符合要求,轿车的安全性能取决于车载主动或被动安全电子配置的可靠性以及安全保护装置;在一定的重量区间内,油耗和车重关系不太大,更倾向于发动机性能和高速风阻的影响。 那天聊的太多了,只能靠记忆列些自己记得的,也有可能是我记忆偏差表达的不准确…在抖音是刷到的也差不多是这些,可能算是基础知识了吧,但是我不懂😅😅…… ✏️新车初体验 我老婆去把车提了,但是觉得太大了不敢开回家,我又还在学校,所以就放在车4S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