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写~
破屋的树
是中美科技脱钩产业链脱钩的原因吧,毕竟稀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一张可用的牌。要完全脱离稀土的使用应用,还有很长的路。国外也不是没有稀土资源,环保因素和成本的制约罢了。国外铁矿石品相质量成本的综合比性价比就是比国内铁矿石有优势的道理。就电机来说,以后国外可以继续开发不用稀土的,国内也不用完全一窝蜂跟着抛弃稀土,有成本优势就盯着稀土资源做深度研发就行了。稀土资源在电车上的使用只是其中一条路径,还有其他用途是现在没法很快替代的。倒是电池材料上所需的贵金属如锂钴等,要未雨绸缪多研发可替代的成本低的资源。
王新喜:特斯拉下一代永磁电机不用稀土,国产电车要有危机感
收了。
只能说传统大厂的技术积累的确是深厚,可人家就是喜欢挤牙膏,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毕竟呢,燃油车目前阶段是利润来源,新能源都是贴钱货,安全性和口碑是传统大厂最看重的。新势力可以为了市场份额做法激进些,也无可厚非,但可以用迭代速度来弥补。后半程发力的传统大厂结局到底会如何,目前只能判断肯定会有厂家因为决策失误撑不住现金流而轰然倒下。谁是那个倒霉催的,不知道。
佐思汽车研究:堆砌算力毫无意义——丰田量产L4系统软硬件分析
我之前就已经在质疑这件事让人迷惑不解的地方了。开车的老父亲为何坚决不接受采访?还是说,以你新京报的能量也采访不到?!已经出院很长时间了。这种事,第一当事人的说法,比坐在副驾驶座位上的张女士可要有可信度多了。 其他的原因我也不想去无端臆测。以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报告为依准,用事实说话。 偌大一个中国,你说要以现有技术力量居然完全查不出特斯拉车机系统究竟有什么问题,那也太滑稽了。 特黑们,你们也不要以为用民族大义砸倒了特斯拉,国产电动车企业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我告诉你一个真相,若是真查不出来问题所在,那所有的电车行业今后都会被受到质疑。
新京报:揭秘特斯拉“刹车失灵”行车数据:刹车压力很高,减速度未及预期
日企的保守和按部就班是出了名的,花费了时间精力财力把燃油车三大件技术掌握在了手里,也把自己节能的品牌形象传到了全球。如果特斯拉不出现,日企多半还能继续慢慢悠悠按照自己的节奏去研发和布置各个方向的专利护城河。但特斯拉上市后的被狂热追捧和销量的提升,使得形势向纯电逆转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就算新上台的拜登不那么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中国巨大的市场体量也放在那里。欧洲已经幡然醒悟过来在加大力度猛追,日企最大的头目却还在那里抱怨就业压力,说的好像欧洲车企转型没有压力似的。BBA的压力远远超过他丰田好不好。
中国网:日本汽车业为何“压力山大”
2025年之前,国内豪华定位的电车里,蔚来的销量应该是会碾压BBA的。不光是三强转型需要时间,还因为传统车企的销售模式和电动车企业是互相冲突的。要么另起炉灶,要么并存互搏。也不可能指望BBA会自断一臂,用燃油车下调售价的方式去补贴电动车。可就算用燃油车的利润去补贴电动车,销量不够的话也只能撑着价格体系以免影响品牌力。所以我觉得,这几年就是国产品牌抢市场份额的最佳黄金阶段。等传统豪车彻底转型了,就真难说鹿死谁手了。
真的很替华为感到扼腕痛惜。如果芯片来源不受制裁,手机端冲到销量全球第一几乎是垂手可得,在电动车行业里也能大有作为。就华为的芯片设计能力而言,国内说是第二,几乎没人敢说第一。
汽车公社:理想“换芯”背后,是出于无奈还是另有所图?
实际上,特斯拉选用纯视觉,也还是因为成本的缘故。从特斯拉的选择角度而言,无可厚非。这个成本,一个是激光雷达太贵,安装激光雷达的电车,还要匹配相对应的芯片(算力的大幅度提升),售价就很难下调,不利于销量的提升。另一方面,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功能一开始就是走的纯视觉方案,以后大概率会进化到神经网络方案(人工智能)—让摄像头和电脑来模拟和代替人类大脑的判断、驾驶和操作。这条技术路线目前并不能说是走错了。激光雷达方案如果在成本大幅度下降后,能在售价上差不多持平、达到的效果的确比纯视觉技术要好,那么就有出路。因为最终的实现愿景都是一样的,都是要依赖算力和智能程度的提高来实现无人驾驶。
澎湃新闻:涨知识|特斯拉和马斯克为何弃用雷达?
关于这次特斯拉“刹车失灵”事件的最大收获,其实还是对行车数据的归属性的考虑。在高速发展的科技新事物面前,相关的立法一直是落后一步的。行车数据的真正归属人,只能是车主本人。车企要做的,只能是保管和得到事先同意的征用(用于提升驾驶辅助功能的迭代和改进)。在出了事故后,提供真实的数据作为参考。也可以和美国的做法一样,有一个专门的网站,提供车主自行下载行车数据。 个人觉得,特拉斯是不是出于科技优越感而不愿主动提供数据是和国内对数据信息的重视程度等大环境有关联的,需要立法来建立对数据信息提供和征用的知情权。当然,如果在事发后不愿意提供或者弄虚作假,也应该出台相关的惩处措施。这是对整个行业、对所有车主来说,都是有好处的事情。正确的方向,应该是放在这方面。 ps:听闻特斯拉也要上激光雷达了,已经在测试车上安装了。纯视觉方案还是有缺陷的,马斯克这人就是习惯性的嘴硬,身体却很诚实。要知道,国外汽车文化和国内还是有所不同,喜欢自己作死的人群数量远远超过国内车主。特斯拉在国外的事故里曝光率最多的就是过度信任“自动驾驶”功能完全脱手不管的。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但凡有点汽车常识和电车知识的人,都会被持续不断的无理叫嚣给激怒。如果没有真实的证据和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台报告的前提下,就可以张口就来刹车失灵,那国内那么多电动车车企甚至燃油车车企,以后还要不要活了?我也没有证据说特斯拉事件的发酵一定是被触及利益的团体在背后操纵所致,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我想有点头脑的人也还是明白的。
我来分析分析。第一种,绝对是新手居多。电车性能强,上头容易踩刹难。第二种,从油车改开电车的。以为自己老司机,能掌控得住。第三种,有可能是单踏板模式的弊端造成。油门当刹车。不过这在油车上也会发生。要知道,纯粹的刹车系统失灵,是非常罕见的。碰撞事故的原因里,周边环境、驾驶习惯、踩刹前的行驶速度、反应预判能力和路面状况等,都是要综合考虑进去的。
你要让我在华为和小米之间选择,那多半是选择拥有关键三电技术的华为。这不是简单砸钱就能做到的,没个七八年的技术沉淀以及和车企合作的反馈改进,根本经不起市场考验。华为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博世等国外品牌,国内车企大多还是不愿意相信华为真的不造车。要我说,等过几年苹果进场了,华为你索性就自己做得了。
集微网:「芯视野」通往电动汽车Tier 1的路上 华为比大疆们多了一张底牌
说句心里话,按照目前网络上的这个态势,踩特拉斯的理由都已经极其出奇,说特拉斯利用摄像头传感器收集路面信息是窃取国家机密的说法都出来了。这让我想到大清末期一群质疑铺设铁路轨道会破坏祖宗风水的说法,简直如出一辙。众所周知,电车最重要的智能化功能之一就是自动驾驶功能,需要收集大量周边路面信息来改进和迭代软件能力。而有些网络键盘侠们不说开过电车,有些连电车都没坐过就在那里叫嚣和担心国家安全层面问题,这不是咸吃萝卜淡操心么?那么大的投资和引入以及市场开放,有关方面会不作安全相关的考虑?高分辨率军事卫星都收集不到机密信息的地方,你一辆民用车反而能大摇大摆随便逛一圈就收集到?你是能开进重要区域呢还是能开到地底下?当别人都是白痴呢还是自己就是白痴? 之前我曾用苹果手机也是国外品牌,而且手机泄密的概率更加大,监控起来更加容易来举例。这下好了,一群连现代监控通讯的卫星的能力和手段都一知半解的喷子们科普苹果中国的数据中心就在贵州,这事我难道不知道,需要你们来科普?数据中心和通讯监控是两码事懂不懂啊? 要让这群人来把持国内新能源政策,我估计所有国内电动车车企就只能关起门来自嗨别想出去了。你用什么理由反对特拉斯,别国政府也就可以用同样理由反对你电动车出国。这么简单的道理都想不明白。华为不就是因为这些莫须有的原因被制裁的么? 要我说,想正面刚特拉斯,就别整那些有的没的,做好自家的电动车,就用销量来说话,这比什么都强。别再胡乱喷什么刹车失灵了,电车是新事物,因为电池原因,同样车型本来就比油车重,起步快加速猛,辅助驾驶的功能又多,再说了,无论电车还是油车,你驾驶习惯不同路面情况不同,不很熟悉性能的话,一样都会刹不住。别被带节奏。 希望国内电车企业能沉下心来好好做车,特拉斯这条鲶鱼带来的效应有好有坏,可以借鉴的地方很多。
真敏感,好意心领了。胡乱质疑有质量问题倒是没关系,只要会打着安全的名义瞎扯淡就行。也只是不赞同把特斯拉说成是间谍车而已,因为从逻辑上就推理不下去。
一口咬定特拉斯是间谍车的言论,其实是很诛心的。置国内那么多特拉斯车主于何地?要不要把他们的车都砸了?
通过特斯拉刹车失灵事件,我现在深深地觉得,有很大一批国人,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 如果你们真的把特斯拉众口铄金说成了间谍车,那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们,国产电动车就只能关起门来自嗨,永远都别想走出国门了。 这群人在网络上当初是那么愤慨激昂于美国打压华为的无理,现在却用同样愤慨激昂的理由来反对特斯拉。 这真的是个轮回。可以观察到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没固定车位没地下车库的老小区真尼玛头疼啊!想买电车都不给安充电桩。以后要么换房,要么外面商业充电。
很多人觉得上海不给微型电动车免费上绿牌是地方保护主义,麻烦你们亲自开车在上海市区马路上走几圈。高峰时候,几公里的路都能堵到你哭。我家小区比较老,前几年物业把绿化区域都改建成了停车场,就这样,一年后就又老样子,回来晚了还是没地方停车。从去年开始,绿牌车剧增。有部分原因是有些外牌车主都知道了在交通堵塞的压力下,针对外牌车的通行限制力度只会越来越大,而大多数只是城区出行为主,换买新能源车还能享受到出行无忧的免费上海绿牌,何乐而不为?
车盟精舍:上海拒绝宏光MINIEV的真相,远没你想的那么复杂
实际上,讨论哪种能源方式环保或不环保,都是进了误圈。无论哪一种方式,都有它不够环保的地方。关键在于,哪种对经济质量的提升、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更有益处,哪种对于我国更安全,这都是经过综合战略考虑后定下来的策略。要说污染,核试验和火箭、导弹发射的污染远远超过常人所知,但这却是国之重器,生存基础。道理是相通的。
不可否认,现阶段的电车品牌大多都是首选对标特斯拉,从内饰到自动驾驶功能以及电池续航等。从上海这次车展的情况来看,国产电车目前的定位,有些类似目前手机业中的旗舰机。猜想这样做的原因,是由低到高端化困难,而从高端做低容易(参考性价比国产品牌走中高端之路的艰辛,和传统豪强BBA做入门车的顺手)。先做30w+甚至40w+高端车给自己定个位打开市场,等知名度、销量等上来了,再做中端车型。总感觉电动汽车这个行业越来越像手机业了。 但拼配置、驾驶体验等只是基本操作,安全性永远是第一位的。还是会和手机业一样,出个口碑爆款就能过滋润些。出不来爆款,日子就会比较难过。今后车企营销的占比成份会越来越大。 先上市的企业的确占了先手,的确是很难看清谁最终会成功上岸。但有一点可以确认,注定会有一大批资本压错车企而血本无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