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车圈老扒菜头像车圈老扒菜头像

    车圈老扒菜

    认证:本田UR-V车主·车龄半年

    简介: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写~

    25粉丝0关注3获赞关注

    在高端汽车市场中,选择保时捷还是小米SU7 Ultra,本质上反映了用户对品牌价值、性能参数、价格敏感度和情感认同的不同偏好。 一、品牌溢价VS性能平权 保时捷代表的是百年豪华品牌的积淀,其品牌溢价不仅来自机械工艺和赛道基因,更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对追求“面子经济”的用户而言,保时捷的盾徽仍是难以替代的社交货币。而小米SU7 Ultra则以“性能屠榜”的姿态出现,用1548马力、1.98秒零百加速等参数,将超跑级性能压至52.99万元,直接击穿传统豪车的价格体系。这种“参数透明化”对看重性价比的消费者极具吸引力——同样的性能,价格仅为保时捷的三分之一。 二、用户画像的分野 选择保时捷的用户往往更在意品牌的历史底蕴、驾驶调校的细腻感,以及品牌赋予的圈层认同。例如,保时捷Taycan Turbo GT车主可能更享受“生于赛道”的机械美学,而非单纯追求圈速数据。而小米SU7 Ultra的买家则更多是科技发烧友或新贵群体,他们认可小米“性能比肩保时捷、科技紧追特斯拉”的定位,尤其看重智能座舱、OTA升级等生态体验,甚至将黄金车标视为“新身份符号”。 三、市场趋势的启示 从销量看,小米SU7 Ultra预售24小时订单破3000台,开售2小时大定过万,证明其成功切中了“既要性能又要实惠”的市场空白。而保时捷Taycan在华月销仅287辆的数据,则暴露出传统豪车在电动化转型中的焦虑。不过,保时捷的回应——“在下一个赛道再见”——也暗示了其技术护城河仍存,例如纽北调校经验或品牌忠诚度,短期内难以被完全取代。 结论:需求决定选择 最终,用户的选择取决于核心诉求。若追求品牌光环和长期价值,保时捷仍是“安全牌”;若更看重参数暴力、科技平权和颠覆性性价比,小米SU7 Ultra则是新时代的“搅局者”。正如网友调侃:“以前没钱买小米,现在没钱买小米”——这场选择背后,既是消费理性的升级,也是汽车工业从机械崇拜向科技平权的历史转折。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