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上市售52.99万起雷军的“小米造车”计划看似野心勃勃,却暴露出一个现实问题:小米能做营销,但显然对“车”没什么深刻理解。特斯拉懂科技,丰田懂车,而小米,最多懂得如何通过互联网营销让产品火一时,但能否真正扎根汽车行业,还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小米把手机行业的“跑分思维”搬到了汽车上,苏7的高配版参数亮眼,双电机、3秒加速、101kWh电池,仿佛又想走特斯拉的科技路线。但问题是,一些消费者根本不在乎这些赛道级的加速性能,他们更在意的是续航的稳定性和充电效率。小米只是停留在了手机的参数游戏上。 在制造方面,小米同样显得有些浮躁。虽然依赖外购零部件的轻资产模式在手机行业可以行得通,但在汽车这个重资产、重技术的行业,单纯的“拼凑”显然不够。丰田的精益生产和比亚迪的供应链整合都用了多年,而小米试图在短短几年内实现跨越,注定会在品控和成本控制上付出代价。 此外,时机问题也成了小米的一大软肋。新能源市场竞争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2023年市场集中度高达68%,这时候进入的难度和成本几乎翻倍。与特斯拉的技术沉淀和丰田的制造经验不同,小米的“闪电战”策略根本无法应对汽车行业那种“慢即是快”的市场规律。 而最根本的,是对汽车的认知差距。内燃机才是定义汽车的真正核心,电车可以叫车,但它并不代表“汽车”本身的完整定义。特斯拉理解这一点,并通过创新重塑了汽车产业的未来。小米则更像是在把汽车作为手机生态的延伸,缺乏从产业本质出发的重新构建。 总的来说,小米造车的计划虽然充满了互联网时代的冲劲,但显然没有真正踏实地理解汽车行业的深层逻辑。做营销能成功,但想要在汽车这个行业站稳脚跟,必须要真正懂“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