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写~
Blueduel
楼主从事的就是汽车行业,毕业以后入职某主机厂,作为SQE(供应商质量工程师)干了也快4年了,也算是有了一些经验 先说结论,除非是在设计上领先,不管是出于什么动机,主机厂降本一定会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原因在于供应商也会想办法转嫁主机厂的降本,导致质量管理的不可控。更进一步的逻辑是不管主机厂还是供应商,消除异常的一切行动都会增加成本。 根据我工作这几年的经历,从生产制造来说供应商一般有以下几种偷鸡的办法: 1.降低用人成本,比如正式工变为劳务工,小一点的供应商本来培训制度不健全,缺乏培训和经验的工人制造的不良,报废的产品就会增多 2.减少人员配置,比如安全气囊卷扎,机器上卷好的气囊下一步会有工人检查调整,再下一步安装卡扣,供应商降本一般就会去掉中间岗位,安装卡扣的工人同时进行两个岗位的作业,对质量造成影响 3.减少项目技术人员,本来一个人对应一个车型,后面一个人同时负责多车型业务,或者干脆低价招聘技术水平低下的人,导致模具和工艺到处是问题,不良频发 4.以前判断是不良或者报废的产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经过返修直接发货 5.合格品和不良品按比例参杂在一起发货,赌不会被客诉,有问题大不了重新发一批 6.最可怕的一种,已经没有利润的产品找代工做,再经几道手最初设定的制造标准早就没人去遵守 7.主机厂对供不上货的供应商一般都有停线处罚(迪子应该是3000/min)被逼急的供应商宁可发不良品赌一把也不愿意不供货 8.如果做了上面这些依然没有客诉,那么更大胆的偷工减料就在路上 而终端用户的悲哀是,你说是我产品有问题,我说是你使用方式有问题。一方面不可能有一个标准化的使用场景,另一方面也找不到偷工减料的证据。
飞走的云520n
用户1983930628149
死咯 明知是比亚迪通病 没想到还是轮到我了 大晚上下着暴雨坐车上等拖车
我就是闪电雷
看来,彻底变迪黑,第三辆比亚迪,新车刚提降一万我忍了,上高速给我突然降速,动力受限。。。。 才1500多公里。
一个人的战争
周六陷车,打了方程豹官方救援,从此以后陷入了无限被询问循环,问你车牌号,公里数,车架号,车上几个人…。老老实实配合回答,本想着有人来救援。结果等来的是无数个“电话”救援,从全国客服到4s店,再到救援公司…换着不同人打你电话问情况,就这样一个...查看全文
卢卡斯发大财
买车两个月,行驶6000公里,最大的槽点我觉得就四个。 1.底盘实在太差。 我总共开过三辆车。前两个都是小日本的。一个是小卡罗拉,另外一个是本田雅阁。都是舒适省油实用型的车,最新买了一个油电混合的宋Pro,就对比起来发现底盘实在是太差太差。你都不用下车,就能感受到路况。所幸都是在城市广州开,开高速的话基本没什么问题。但是好不容易去一趟旅游,就能感受到颠簸。 2.空调内循环不隔味。 跟着大货车能够清晰地感觉到它的柴油味。如果道路经过垃圾场也会让这个味道停留在车上很久,基本上开过之后要开窗才能排解得到。仪表盘果然是快乐表,上面显示室外pm2.5多少多少,室内多少多少,让人感觉很开心。 3.开高速噪音大。 平时低速行驶基本上音量开到11已经够了。开高速速度到100~110左右,音量要调到23。不然根本听不到在播什么。建议像蓝牙耳机一样开发个车内降噪功能。反向抵消噪音。 4.各种保电,操心的东西又多了 保电系统有:智能保电,强制保电 驱动系统有: ev,hev,强制ev 驾驶模式有: eco,普通,运动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你离目的地还有多远?目的地能不能充电?准备走城市路段还是走高速?选择不同的搭配,要经过大量的学习时间去了解哪一些搭配适合哪个场景😂😂 如果可以接受以上四个槽点,这个车哪哪都是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