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8发布
楼主从事的就是汽车行业,毕业以后入职某主机厂,作为SQE(供应商质量工程师)干了也快4年了,也算是有了一些经验 先说结论,除非是在设计上领先,不管是出于什么动机,主机厂降本一定会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原因在于供应商也会想办法转嫁主机厂的降本,导致质量管理的不可控。更进一步的逻辑是不管主机厂还是供应商,消除异常的一切行动都会增加成本。 根据我工作这几年的经历,从生产制造来说供应商一般有以下几种偷鸡的办法: 1.降低用人成本,比如正式工变为劳务工,小一点的供应商本来培训制度不健全,缺乏培训和经验的工人制造的不良,报废的产品就会增多 2.减少人员配置,比如安全气囊卷扎,机器上卷好的气囊下一步会有工人检查调整,再下一步安装卡扣,供应商降本一般就会去掉中间岗位,安装卡扣的工人同时进行两个岗位的作业,对质量造成影响 3.减少项目技术人员,本来一个人对应一个车型,后面一个人同时负责多车型业务,或者干脆低价招聘技术水平低下的人,导致模具和工艺到处是问题,不良频发 4.以前判断是不良或者报废的产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经过返修直接发货 5.合格品和不良品按比例参杂在一起发货,赌不会被客诉,有问题大不了重新发一批 6.最可怕的一种,已经没有利润的产品找代工做,再经几道手最初设定的制造标准早就没人去遵守 7.主机厂对供不上货的供应商一般都有停线处罚(迪子应该是3000/min)被逼急的供应商宁可发不良品赌一把也不愿意不供货 8.如果做了上面这些依然没有客诉,那么更大胆的偷工减料就在路上 而终端用户的悲哀是,你说是我产品有问题,我说是你使用方式有问题。一方面不可能有一个标准化的使用场景,另一方面也找不到偷工减料的证据。
不是,一般按要求是要能过整个周期,15年或者10年这样,降本导致的材料牌号替换或者降级,寿命打折也有个3~5年,终端客户感知不明显的。更粗暴的降本办法也有,如上面的说的又不是不能开的那些,金属部件的防腐涂层的有效时长可以从1500小时下降到720,或者480,或者一步到位干脆取消掉
降本增效期间产品质量不稳定的,所以降本增效的地方尽量别去当质量,不过要是很有信心能把质量搞好那也挺好,升职加薪等着你,反正就是保证利润啦,剩下的尽量弄好
降本就是裁员+提升产能,压榨剥削员工,事实上根本不可能做到少人了还能做更多同样质量的产品,资本家别做梦了
质量下降是必然的,车价降的那多低,厂家商家的利润哪里来?
很多人都以为车企老板做慈善,白送东西给他们
是的
@_地平线593:很多人都以为车企老板做慈善,白送东西给他们
来了,从别人看到这篇文章的,建议保存
我也是车厂工作,深有体会,合资都在降低成本啦国产更猛,踩着底线造车,现在车的质量安全不能和以前车比啦
不卷价格没人买,人员和薪资调整总归有一个限度,剩下的只能用物料成本下探,这种卷价格也不知道到底好不好
在下也是,尤其自主品牌
总结:一分价钱一分货
咬咬牙买进口车
回复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