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写~
风语者的生活随笔
易车视频的拆解上出现了一个故障:比亚迪的前防撞梁螺栓拧开后接触面生锈了,正好这个问题我会做题索性给你们说下 解释下:这个不还真不是看图猜测,而是而是以前碰到了一模一样的事,故障表现一模一样,而作为当时我那个身份给出的最优解的解决方案,,抄作业转载的 请注明出处 goodjob 故障现象:防撞梁螺栓接触面生锈 故障原因: 1Y:涂装车间电泳液未充分浸润导致 2Y: 防撞梁与车身拧紧后整体电泳的工艺方案导致 1y 3Y:焊装车间装调好防撞梁和车身后,间隙面差已锁死,假如,拆解分开电泳会对整体前部间隙面差造成影响,严重的后期再装防撞梁连孔位都对不上,即便装上了,后期总装调整发动机前部间隙面差费工费时,所以采取整体涂装一体化电泳导致了2Y的产生; 4Y:白车身前挡 左前纵梁和右前纵梁 刚性结构不好,没有支撑,导致假如分开电泳后 纵梁前部就是“U”形结构 "U"两个开口前端尺寸在涂装加热/总装装配(挂上前悬和发动机)后 相对精度会跑偏,而整体方式的:“口”子结构整体尺寸精度基本不会跑,所以导致3Y 5Y:左右前纵梁结构设计和用材 不够优秀,导致左右前纵梁 不做尺寸固定的情况下在经过涂装和挂上动力总成后会有 Y相 和Z相的偏移 。。。。。 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可以针对1Y 到 5Y 任何一个突破点进行,当时我们列举了很多方案,列几个代表性质的: 针对1Y:我们给的方案是在涂装增加工位,先一一对应虚挂上然后电泳完毕后,在出涂装之前打紧,这个方案实际操作后被否定了,1、涂装车间没有作业空间,2、车身大角度翻转电泳,这玩意有掉落电泳池的风险 针对4Y: 我们给的方案就是在总装分开电泳后,在总装发动机上挂之前把防撞梁装上,这个方案也给否了,原因是,我们做实验发现,如果不是一一匹配装上从焊装就调整的那根防撞梁,间隙面差还是会跑,除非建立一一应对的物流系统,否则,得不偿失(单独为了防撞梁建一个从涂装车间到总装车间的物流系统老板肯定不会批的) 针对5Y :我们需要做结构优化,这个方案做出来后倍否定了,需要重开纵梁模具,代价太大(易车视频中拆解后又镜头给到前纵梁的加强设计,所谓内行看门道,其实这个设计很厉害,我们得认可的) 最终方案: 针对5Y:我们更换材质,为了节约成本,整体材质不动的情况下,将白车身前端和防撞梁接触部位做成镀锌件,(这个有专利我就不细说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整体焊装装调精度OK后,做整体电泳了,而且这个部位也不会出现锈蚀; 有人问:为啥不先拆开分别电泳防锈,后期组装就好,,这个其实很难几个字说清楚,当时整体的PPT都写大几十页,我就说结果把你们倒着推原因 采用分体电泳的结构后果就是, 1、整车车厂的最终检查岗位上,你的前保险杠的间隙面差永远都是呲牙咧嘴的,而且无规律 2、防撞梁没有把U字固定,U字左右两根梁上面安装的零部件 及配合件的孔位总有双眼皮和遮挡 (举个例子,这个例子当然是很极限的,不是常态,你发动机风扇装在前横梁上,前横梁固定在 U字上两个前纵梁上,纵梁尺寸跑了,横梁跟着跑,上下横梁尺寸一跑在 垂直方向上就对不上,水箱就是个歪的,能理解了把) 编辑一下:视频中丰田的厂家做法就是分体式电泳总装拼接的,,这个我实地参观过,但是丰田为啥没有这个问题,原因很简单,丰田的零部件精度,特别是冲压件精度非常高,按照这一轮操作下来他们尺寸也会跑,但是偏移量很稳定,通俗点说就是要歪就往一个方向歪,所以一开始丰田就知道这个问题,前几年采用的是总装进行调整,,后面摸清规律后就直接在钣金上修模 余量,提前打歪一点,装好以后正好平了,,这个难度是很大的,需要对测量系统和控制系统有足够的自信和水平才能玩的了,,,这就是为啥有段时间很多丰田的车撞了之后去4S店进行修理,4S店买的合规尺寸的备件装出来是个歪的,因为原厂件本来就歪,而4S店买的备件尺寸确是标准的(这个只有一段时间,后来备件也改了,这点不要开杠,我有当时的市场品情及投诉数据原版数据) 再编辑下:这种问题为啥会流出,显然BYD的整车开发流程有问题,再整车开发流程中,耐久拆解是一个很大的事,(基本上都是研发一把手参与的给各种大BOSS汇报),至少我们当初也是在开发阶段发现了这个问题然后解决了,而BYD出车这么快,显然这些在我看来必要的流程事没有做好的,在项目开发的时候,质量经理会规划车辆的实验大纲,而实验大纲最终结果呈现很大的一块就是耐久,而耐久的结果 很大一块就是这个耐久拆车报告了! 最后编辑下: 这种问题只能前端解决,后端没用已经成为事实了 自己承担,提醒一下不要拆车做防锈,没必要也不好,车都是拆坏的,,就这么用吧,定期做保养就行,有问题保养的时候会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