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爱好者的圈子里,小米SU7的事故像是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
网络上流传的图片和视频触目惊心,事故车辆的前部像是被巨兽狠狠撞击过一般,严重变形。那模样,疑似是高速冲向了固定物体,像是护栏或者墙壁之类的,安全气囊已经弹出,如同白色的蘑菇云在车内炸开。至于电池组有没有受损,就像隐藏在迷雾中的真相,还不明确。
有部分报道称,车主提到了“车辆突然失控”或者“刹车失灵”这样惊悚的情况。可是这些说法就像风中的烛火,摇摆不定,因为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证实。小米汽车团队呢,只是表示已经介入调查,承诺会配合相关部门检测,但是关于技术细节,就像吝啬的守财奴,一点都没有透露。
这起事故就像一个巨大的谜团,吸引着人们去探寻背后的原因。从现有的信息推测,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先说说驾驶员误操作的可能性。新车主对车辆踏板布局或者动力响应不熟悉是很常见的情况,尤其是电动车,扭矩大、加速又快。就像一个初次驾驭烈马的骑手,很容易在紧急情况下手忙脚乱。如果后台数据显示事故前加速踏板开度突然增大到100%,而刹车踏板却没有被踩下,那误操作的嫌疑就很大了。而且小米SU7还提供多种驾驶模式,要是驾驶员不小心误选了高动力输出的模式,比如运动模式或者赛道模式,车辆的响应超出预期也不是不可能。还有那智能座舱功能,大屏交互、语音控制虽然很方便,但也可能像迷人的小妖精一样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不过这得结合行车记录仪的数据才能确定。
再看车辆系统故障。刹车系统要是出问题,无论是机械方面的刹车助力失效,还是电子系统里的ESP/ABS误判,都可能让刹车距离变得不正常。这时候就需要检测刹车踏板行程传感器、制动液压压力数据这些关键的东西了。电动车是依赖电控系统来协调动力输出与制动能量回收的,如果软件存在Bug,比如说刹车信号没有被优先响应,那车辆失控就像被解开缰绳的疯马一样难以控制。还有电池或者电机突发故障,虽然这种概率比较低,而且通常会伴随系统报警,但是一旦发生,也可能导致动力输出异常。
设计与调校方面也存在疑问。小米SU7是新车型,如果制动系统调校偏向舒适性,初段刹车偏软的话,在紧急情况下,驾驶员可能就会感觉“刹不住”。之前媒体测试SU7的百公里制动距离约33 - 35米,在同级里属于正常水平,可是实际路况千变万化,要是在湿滑路面呢?另外,电子稳定系统(ESP)的标定也很关键,如果ESP介入的时机或者力度不当,在弯道或者紧急避让的时候,车辆就可能像喝醉了酒的人一样轨迹偏移。
外部因素也不能忽视。湿滑的路面、坑洼或者突然出现的障碍物,都可能让车辆打滑或者失控。还有是否存在其他车辆或者行人的干扰,这就得看事故现场的监控录像了。
然而,现有的线索存在着矛盾点。车主描述说“踩刹车无反应”,可要是后台数据显示刹车信号都没有触发,这就很可能是误操作;但要是刹车信号正常,制动力却不足,那就得排查车辆本身的问题了。从碰撞形态来看,高速撞击固定物体可能是突然加速或者制动失效导致的,这就需要结合车辆加速/减速曲线来判断了。
这时候,行业里类似的案例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给我们一些参考。特斯拉的“刹车失灵”争议,多数案例最后被证实是驾驶员误操作,就像单踏板模式适应问题,不过也有少数是软件Bug导致的,像2021年特斯拉召回事件。蔚来ES8早期事故是因为自动驾驶系统误判导致碰撞,后来通过OTA升级修复了。
综合目前的情况来看,驾驶员误操作,像是踏板误踩,再加上对电动车动力特性不熟悉的可能性比较高。软件逻辑或者刹车系统偶发故障的可能性处于中等。电池/电机硬件缺陷或者设计问题的可能性较低。但是还有很多待验证的关键点,比如事故前5秒的车辆CAN总线数据,这其中包含加速、刹车、转向信号;碰撞瞬间的车速、挡位状态以及驾驶模式;车辆是否有改装或者第三方设备干扰。
现在大家能做的,就是等待第三方检测机构或者交管部门公布结果,不能过早下结论。小米也应该尽快公开部分技术细节,尤其是刹车系统安全性数据,来回应舆论的关切。毕竟小米SU7作为新入局者的首款车型,在供应链整合、系统方面可能存在着一些风险,这起事故就像一个警钟,敲响了人们对新车型安全性的思考。这团围绕着小米SU7事故的疑云,还在等待着真相的阳光来驱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