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4年的竞争拉开大幕,近段时间以来,极星4也陆续加快了区域上市以及用户交付。继上海、杭州、广州、南京、成都站后,1月22日,极星正式开启了极星4北京站的交付。

作为目前北京最大且功能最齐全的交付中心,同时六大区域上市交付仪式的最后一站,极星4把北京站的交付放到了芳古园极星交付中心。很显然,极星想要传达的意思,或许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凸显品牌的“豪”,更多的应该在于展示品牌的“强”。
毕竟,纵观目前北京市场,能够在寸土寸金的南二环盘下2000+平方米,集成从品牌展示到试驾购车以及车辆交付与售后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并不多见。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也说明了极星品牌已经做好了在中国汽车市场打“持久战”的准备。
所以,伴随着六大新能源渗透率高涨的区域城市完成区域交付,这事实上也意味着极星4,真正迈入了实质性的市场竞争阶段。
而了解这款车的人应该都知道,相比于极星2023年4月份在上海车展上的售价,通过把部分权益和配置剥离的形式,极星4最终的交付价格直接来到了29.9万-39.9万元之间,价格下调跨度将近5万元。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尽管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新能源市场上,降价增配,拉高消费市场预期值的操作早已屡见不鲜,但直接降维,把原本属于35万级别以上的产品体验,下沉到30万级,却十分罕见。要知道的是,在豪华车市场,35万是个门槛儿。
而依托于全新的价格体系,极星计划:随着极星4和极星3的上市交付,以及产业链的完善,2024年极星将挑战“成为在中国的全球豪华电动车品牌销量前三”的目标。这意味着从极星4开始,极星绝不能再像过去一样“佛系”竞争。
好在,从价格的调整和成为前三的目标来看,极星显然已经有了主动走出“舒适区”的竞争思维。
那么,极星4是否能够成为极星品牌从“小众”走向“主流”的一个拐点?
01、更“中国化”,首先拒绝妥协
如果说极星在中国消费群体心中定位“小众”的品牌形象,是因为极星专注于汽车运动性能,而忽略了中国消费群体对设计、空间、品质等方面的实用性需求,导致极星过于个性化,那么从极星4开始,极星显然就有了很多人情味儿。
是的。相比于过去的产品风格,“中国化和本土化”是极星4带给大众消费市场最直观的印象。
拿设计举例,极星4虽然仍然延续了极星品牌北欧风格的极简化设计,通过平直的线条,以及一些科技化的元素,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极星的风格,但与过去不同的是,考虑到中国用户在用车过程中对于空间、舒适等使用价值的重视程度,极星4并没有因为设计,舍弃了其他需求。
可以看到,在颠覆性的超跑设计基础上,为了带来更宽阔的视野和乘坐空间,极星4不仅用流媒体后视镜替换了后风挡玻璃,避免了轿跑SUV因为后风挡溜背的设计导致头部空间狭窄的痛点,而且在空间上,极星4还做到了4845/1994/1544mm的长宽高,以及2999mm的轴距。

近3米的轴距和近2米的车宽,在国内车市上,几乎只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大型SUV才拥有这样的规格。要知道,为了匹配这样的这样的规格,大部分中大型SUV的车长都在5米左右。
对比来看,极星4虽然车长只有4845mm,但得益于北欧风格的设计,在这些参数的搭配下,极星4的设计不仅毫不臃肿和突兀,而且运动感和科技感的烘托也恰到好处。
坦白来讲,要想做到这样的空间规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因为这考验的不仅仅是设计,而且对极星4在运动性能、转弯半径等方面的调教功底也提出了较大的考验。所以,从设计的角度可以发现的是,极星4的本土化,并非只是简单地在表面上下功夫。
其实,这样的做法在内饰上也有所展示,为了传承舒适与环保的同时,满足中国消费群体对于豪华的需求,极星4针对座椅在提供生物性环保座椅面料和Tailored Knit编织座椅面料的同时,同样也提供了真皮座椅的选择。

并且为了兼顾豪华与环保,极星4真皮座椅的皮质也经过了联合国粮农组织认证和环保工艺制作,这同样可以说明极星4为了满足中国本土消费者的需求,极星4的本土化,既没有因为环保而做其他需求的退让和妥协,但也没有因为本土化的需求,而放弃自身的品牌基因。
2、北欧驾控,取长扬长
对于一款立志于进入头部的车型来说,在一个产品越发同质化的时代,没有短板很重要。而比“没有短板”更重要的是,还要打造自己的“长板”。
作为一个从赛车起家的高性能豪华品牌,极星的长板就是高性能。不过众所周知的是,在电动化的推动下,如今高性能电动车早已不是豪华车的专属,动辄4秒破百的高性能电动车比比皆是。那么,极星4还能在高性能车市场大显身手吗?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事实上,虽然如今中国高性能汽车技术和体验正在通过电动化加速下沉,高性能车市场成为香饽饽市场,也证明了这一市场的需求潜力,但高性能不等于“大力出奇迹”。从具体的产品表现来看,实际上,如今大多数中国高性能车都难逃堆料的痛点。
所以,对于极星来说,品牌27年的赛道改装以及瑞典团队丰富的调教经验,赋予极星4在街道上也能拥有“赛道体验”的高性能功底,也就注定了极星4是与众不同的。
从具体的驾控表现来看,事实的确如此。或许在数据层面,两台高性能永磁同步电机400kW最大功率、686牛米的峰值扭矩,以及3.8秒的零百加速,和市面上部分电动车的动力规格别无二致,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极星4的高性能电机可以做到8次连续加速动力无衰减。

在纯电动车市场中,这是比较少见的,据我了解,这基本可以赶上跑车的水准了。
并且,除了通过稳定的高性能电机,保证动力输出的实时稳定性,极星4通过配备Brembo 4活塞铝合金制动卡钳,还做到了连续12次制动无衰减,也就是说,极星4既能跑得快,也能刹得稳。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只要舍得花钱,这些高规格的电机和刹车系统都不是问题。
的确如此。不过,就像我前面所说,调教功底是买不来、抄不来的。
所以,在高性能电机、刹车和刹车系统的基础上,前双叉臂独立悬架+后多连杆悬架经过瑞典团队专业调教之后,悬架的支撑性和避震能力,为极星4在转向时带来的敏捷、稳健的表现,在过弯时带来的丝滑从容体验,在通过颠簸路面时带来的舒适、沉稳的驾驶感受,是堆料也堆不出来的。

并且,这次在底盘配置上,极星4还首次配备了第二代采埃孚内置电磁阀的CDC减振器,不仅可以实现更快的响应和更好的支撑,而且在还可以主动调整CDC的响应能力。融入底盘系统之后,你会发现,高规格的配置对于一款车的驾控质感来说,是加分项而不是决定项。
03、借力魅族,加入智能化“内卷”
或许对于全球级的豪华车企来说,独具风格和特色的驾驶质感是他们在产品领域的“舒适区”。不过,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优秀的驾控却不是中国消费者唯一的体验舒适区。
很显然,相比于BBA,极星4比它们更先懂得这个道理。除了在设计、舒适性以及空间等维度下功夫之外,在智能科技体验加速席卷汽车市场的当下,极星4最大的本土化亮点,还在于智能车机系统的飞跃。
今年6月份,极星与星纪魅族签约成立了战略合资企业,约定全新的合资企业将整合极星在设计和产品性能方面的优势,以及星纪魅族在软件和消费电子硬件开发方面的前瞻布局,助力极星在中国新能源市场上持续发力。

这项战略合作对于极星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中来说,无疑是历史性的。要知道,智能车机体验落后几乎是所有非新势力车企的通病,而在中国消费群体的心中,没有智能,那就是传统的。
所以,当星纪魅族把手机领域的积累带到极星的车机之后,基于星纪魅族Flyme Auto底层逻辑开发的Polestar OS,在操作过程中的流畅性以及智能交互过程中的连续性,对比BBA们中规中矩的车机表现,无疑是一种降维性的打击。
并且,从智能座舱的体验来看,无论是Polestar OS专属的UI设计,还是支持手机与车机之间实现超级桌面、无感连接、无缝接力的Polestar Link系统,亦或者是与热门APP深度合作的定制化生态应用,极星4的智能座舱表现基本上也已经达到了头部梯队的水准。

根据规划,2024年,极星品牌智能手机也将正式上市。这意味着,极星还将成为继华为、蔚来之后,产业又一家支持手机域与车机域生态互联的车企。可以猜测的是,配上极星手机之后,极星4的互联体验,还有望进一步在同级别车型中拉开差异化,打破同质化,实现个性化。
也就是说,即便极星4已经交付,但今年极星4在智能化维度的进化,仍然可以继续期待一下!
4、总结
中国市场有这么一种竞争铁律:高傲的价格最后是要“挨打”的。
显然,极星4已经参透了这个规律,不仅在价格上把极星的设计、科技与性能DNA带到了更主流的30万级市场,而且在产品上也做到了更加本土化,在渠道和服务上,极星也在同步扩张。
根据规划,极星今年拟增至120家品牌中心及销售网点。其中,在售后服务方面,除了与沃尔沃、京东展开合作合作,极星也将在核心城市建立自营的高端售后服务中心,为中国用户提供一对一的“比邻星”专属服务,满足车主的个性化需求。
理性来看,虽然成为“在中国的全球豪华电动车品牌销量前三”并不容易,但值得提醒的是,这不是极星一时的嘴嗨和好高骛远。目前来看,虽然中国多家新势力品牌在国内市场销量一路长虹,但目前还不能称之为全球品牌。
所以极星这一目标的言下之意,更多的是要在豪华电动车市场上,挑战BBA以及更高级别的保时捷。这样一来,再回过头看极星4在价格、产品以及服务渠道上的变化,便可以发现,对于这一目标,极星是自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