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的秋天,不仅仅是五彩缤纷的季节,也是收获和斑斓的季节,更有一番迷人的娴静之美。
瘦西湖没有北方风景的豪放狂野或庄严肃穆,也没有江南风景的小桥流水或青山碧水。她的精妙之处,是一种婉转淡雅的美,而历代名人轶事又为她增添了一份文化底蕴。如果刻画成人的话,苏杭应该是貂蝉与西施,那瘦西湖则应是林黛玉了。






瘦西湖地处扬州西北郊,其宽不足百米,貌似平常,却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清乾隆年间,钱塘(今杭州)诗人汪沆赋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在诗人眼中,扬州和杭州一样,市井繁荣,故称“销金锅子”,并通过与杭州西湖的对比,称为瘦西湖确实形象而贴切。
明、清时期,富可敌国的扬州盐商们不惜重金,竞相在湖边建宅造园,各式亭园的汇集,使这里形成了“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胜景。





走下二十四桥,前方屹立一块石碑,碑石上有毛泽东亲笔书写的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瘦西湖没有北方风景的豪放狂野或庄严肃穆,也没有江南风景的小桥流水或青山碧水。她的精妙之处,是一种婉转淡雅的美,而历代名人轶事又为她增添了一份文化底蕴。如果刻画成人的话,苏杭应该是貂蝉与西施,那瘦西湖则应是林黛玉了。











秋天的瘦西湖,秋风款款,秋菊飘香,秋水荡漾,秋色连波。从南门进园,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往北走,脚下的路就是“长堤春柳”。如逢烟花三月,通道旁树树桃花灿若晚霞,株株柳树像团团绿雾,一派桃红柳绿的江南春色。在秋阳的映照下,如果说烟花三月的瘦西湖是妩媚的,那么金秋十月的瘦西湖充满了诗情画意。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不时有一艘艘鱼舫缓缓驶过,远处传来阵阵船娘优美的歌声。人在岸上走,却有一种疑在画中行的感觉。“长堤春柳”的尽头是徐园,素有“园中有园”之称。园中有黄石迭砌的荷池,外有曲水,内有池塘,池水与湖水相通。池旁是“听鹂馆”,取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之意。园内还有春草池塘、疏峰馆……馆前阵列铁镬两具,相传为南朝萧梁时的镇水之物,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