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03-18发布

    昨天说智驾的事好多人讨论啊。目前的主机厂情况表面上模式就两种,但其实是三种,稍微讲讲。 第一种是自研特别强的,比如小鹏,它因为整个智驾体系就在自己手里,它可以肆无忌惮地掌控节奏,讲自己的故事,每次发布会都讲,因为它自己做了,细节什么都知道,它有了属于自己的故事。 第二种是有自研,但同时推行很多方案的,比如我昨天说的,自研,华为,大疆,mmt,都有的,比亚迪是,上汽广汽也是,但是其实并不仅仅是它们,还有很多家都这样。但他们的情况不同,这种表面上的"第二种",又可以拆成两种。 一是"有自己的节奏的",对自己定位比较清晰的,比如比亚迪,它还是可以讲故事的,把这些方案梳理清楚,投哪些产品线,面向哪些人群,意义是什么,高阶的一定要最好的华为,你不要和我谈成本,我只要最好的。低阶的降本为主,你不要拿我去和小鹏比,我的目的是海鸥海豚都能自动泊车,都能高快领航,于是它有了天神之眼ABC,一目了然。 表面上有些技术不是它自己的,但是产品定义的的确确是它的逻辑,它可以拥有自己的故事。 很多人上来就说天神之眼不行的,我觉得他们错判了天神之眼,也低估了比亚迪,他们眼里只有"最好的"才是人用的,"一般般的"都要被扫进垃圾堆,却忽略了那些"最好的"受众很小,忽略了最广大用户的真实需求。 二是"没有自己的节奏"。 想要自己的,但是知道自研的不如别人,上了没竞争力,于是又不敢上。觉得华为牛逼想要推了吹一把蹭流量,可是架不住成本太贵又好难权衡,硬上mmt吧,好像还行,又达不到第一流水准总觉得差了点什么,降本用大疆,又担心被人比下去。 前怕狼后怕虎,犹犹豫豫,内部的体系一团乱麻,产品线的架构各种混乱。 是谁我就不说了。 没有自己的节奏,就没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最后是,自研达不到一流水平,还有意义吗? 自研最底线的意义,是知道怎么回事,才知道在开发过程中去问供应商问题,才知道有哪些坑需要填,自己没做过,问题你都问不出来。 只有问题问出来了,才能完成双方的深入配合最后开发好。 另外是,有自研了,能问问题了,才有议价能力,才谈得上成本控制。

    作者提到的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