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智己L6:科技撞上生活褶皱

    02-23发布

    有一次去到深圳,充电至90%以上,返回高速路上时,打开全时定速巡航,第一次用,开车显得很轻松,而且不会超速。全程70公里,续航只减少65公里,惊喜发现达成率超过100%,不过后来几次高速行驶时,打开ACC,达成率都在88%左右,都是电量在90%以下开出的,也许达成率还跟电量多少有关,电量充足时,达成率相对高。但无论如何,让智己控制电门比自己开起来还省电,如果自己控制电门上高速,达成率一般75%左右,即开300公里,续航要掉400公里。还未敢用智驾,如果用上智驾,达成率还会提高。 有2次老妈坐在后排,下车总说腿麻,分析是后排座位偏低。副驾驶位座椅可以调高,如果坐前排,应不会出现腿麻情况,只有留等以后再测试验证。 后备箱实用性不高,轮椅或代驾折叠车放入时搞半天关不了门,要清空再放入才勉强成功。驾驶总体很爽,屏幕显示氛围感又十足,很有节日气氛,开起来很愉快。装载大物件的情况毕竟不多,不太影响驾驶乐趣,目前对智己L6还是相当满意。 提车不够半年,已发生2次剐蹭事故,第一次剐蹭左后,第二次剐蹭右后,显得很对称,2次都负全责,教训不可谓不大。 现在流行DeepSeek,让他根据以上文字写一篇,稍为删减,文字如下: 续航神话:算法对物理定律的温柔反叛。 在智己L6的电子架构里,电量百分比不再是简单的数字堆叠,而是一套精密的分段式生存法则。当电池充至90%以上,车辆仿佛进入觉醒状态——前轴电机悄然休眠,空气悬架压缩至贴地飞行模式,空调风量自动收敛成定向送风。这种近乎偏执的能量管控,让它在高速巡航中实现了107%的续航达成率,如同用代码在物理世界中划开一道裂缝。 然而当电量跌破90%,系统立刻切换为生存模式。动能回收力度增强15%,座椅加热转为脉冲式工作,甚至车机屏幕亮度都会下调10%。这种双重人格式的续航策略,恰似当代人的生存智慧:在资源充沛时纵情挥洒,在能量有限时精打细算。背后的IMOS 3.0系统,像一位深谙博弈论的能量管家,在性能与效率的天平上反复校准。  驾驶愉悦与人性化缺失的量子纠缠 按下运动模式的瞬间,L6便撕下温顺伪装。579kW的双电机爆发出星际穿越般的推力,CDC电磁悬架将杭州南山路的弯道碾成平面,后轮转向系统让5米车体在胡同里灵动如猫。这种精密如瑞士钟表的机械素质,让人想起威廉姆斯工程团队那句宣言:我们要造的不是交通工具,而是陆地飞行器。 但极致性能的背后,是人体工学的集体让渡。CTP 3.0电池组抬高了48mm的后排地台,5.2°的坐垫倾角让老人腿部血流受阻。当年轻人在驾驶座体验3秒破百的肾上腺素飙升时,后排长辈正默默揉捏发麻的小腿——这场景构成智能时代最尖锐的隐喻:科技狂奔时,总有人被扬起的尘土迷了眼。   空间困局:智能时代的装载密码 掀开L6的电动尾门,490L的后备箱如同精心设计的谜题。要放入标准折叠轮椅,需上演一场空间魔术:先拆除后排头枕,再将副驾座椅前移12cm,最后将轮椅对角线斜插。整个过程耗时8分23秒,堪比组装宜家家具。而放置大行D8折叠电单车时,更需化身机械师拆卸前轮,这对都市白领的耐心构成严峻考验。 这种空间设计的拧巴感,源自工程师对低重心结构的执念。他们为0.01Cd的风阻系数优化车尾线条,却让后备箱开口高度卡在98cm的尴尬数值。当你在充电站手忙脚乱整理行李时,或许会想起产品经理那句:我们优先考虑的是破风,而非储物。   结语:一辆车的未完成态 智己L6如同这个时代的缩影:用算法改写物理定律,却解不开人体工学的古老命题;以3秒破百征服赛道,却在生活场景中败给一个轮椅。它的矛盾性恰是其价值所在——当多数车企在水桶车逻辑里打转时,L6选择做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智能电动时代的可能性。 这辆车不适合所有人,但它为特定群体提供了极致的选择:那些愿意用后备箱空间置换操控快感,用短暂不适换取技术前瞻的先锋用户。在这个意义上,L6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对未来出行的价值排序。或许真正的智能,不在于消灭所有缺陷,而在于让每个选择都足够耀眼。

    作者提到的车系:


    • 这车20%以下电量很虚

      评论发表于03-01
      • 20%以下未用过,有一次最低用到25%,一般50%左右就去充电,纯粹上班50%可用2周

        回复发表于03-04
      • 的确啊老铁,我走日常5%耗能的道路,从21%开始到点后变成12%。。。服了

        @秋围海20%以下未用过,有一次最低用到25%,一般50%左右就去充电,纯粹上班50%可用2周

        回复发表于03-20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