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关税救不了美国车?美系到底是怎么衰落的

    我不是游神啊头像我不是游神啊头像
    我不是游神啊7天前

    美国的小算盘可以说是打得震天响,也把世界局势搅得一团糟,就拿汽车行业来说,因为关税成本不再可控,奥迪、大众、捷豹路虎和莲花在内的多家汽车厂商确认暂停向美国经销商交付新车,而特斯拉因为中国对美的反制措施,不得不停售了model X/S两款原装进口车……



    整个晋西北是全乱了,但问题在于,制造业回流的事情真的会如他们所愿吗?要了解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捋一捋美国汽车工业是如何由盛转衰的。


    在19世纪末,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处于世界前列,对于汽车这种新兴事物,美国企业并未像欧洲车企那样奔着超豪华玩具去造,以福特、奥兹莫比尔为首的品牌开始大幅度简化汽车结构,并通过来流水线生产来降低成本,把价格打到了欧洲同类产品的1/2甚至1/4。1916年时,美国汽车产销量突破100万辆,1920年,突破200万辆。



    之后的二战,让众多传统工业强国化为废墟,而美国本土丝毫未受影响,反而疯狂暴兵扩充产能,赚到钱之后又投入新技术研发,让美国汽车工业走上巅峰。我们熟悉的液力自动变速箱、涡轮增压,还有利用风洞设计的流线车身,以及定速巡航,都是美国车企最早应用于汽车上的,到60年代末,美国的汽车年产量已经突破1000万台。



    但是从70年代开始,事情不对劲了。石油危机的到来,让全世界的用车成本短短几个月内暴涨内几倍,美系车引以为傲的大排量v8引擎,瞬间变成了烧钱怪物,消费者纷纷转投日韩系,因为日韩品牌有更多的小排量经济适用型汽车,这使得美系车在全球范围内出现销量大溃败,连本土市场都出现了严重下滑,就拿日系车来说,对美年出口量很快突破200万台。


    为了挽救本土产业的,美国很快就开始对日韩施压,包括提高关税、限制对方的总出口量等等。外国车企很快就找到一个折中的办法——去美国建厂,把工厂放在美国就可以规避关税,也可以提供一部分就业岗位和税收,让美国政府拿点政绩交差。于是,日产丰田本田,外加现代起亚,纷纷奔赴美国建厂,一时间仿佛一切又好了起来。


    (美国车打砸日本车)


    然而这些车企很快发现,在这建厂纯属给自己找罪受,为啥呢?当时美国已经是发达国家,平均薪资非常高,造车的人力成本也高,是韩国的几倍,也远超过泡沫经济时代的日本,更糟糕的是,车企的上游供应商,和供应商的供应商,全都受高人力成本所困,价格居高不下,于是这些外国车企纷纷寻找更为廉价的零部件来源,从本土进口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的大件,或者去美国隔壁的墨西哥建厂……说白了,就是到美国走最后一道组装程序而已。



    非常搞笑的是,不仅日韩车企这么干,美国品牌自己也干了。


    在20世纪初,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UAW)诞生了,起初是为了维护劳工利益,与车企进行集体谈判,其成员一度超过150万人。但UAW本身是按照汽车工人工资的百分比收费的,工资越高,他们赚的越多,于是,UAW开始持续不断地催逼车企加薪,持续推高成本。



    福特、通用、克莱斯勒等美国车企都被搞得头大,干脆也跑海外建厂,长安/江铃福特,上汽通用,以及曾经存在过的北京克莱斯勒,都是这个背景下的产物。



    所以结果就是,外国车企只把美国当最后的组装地,对于产业链毫无帮助,美国车企自己也忙着跑路,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地方,去工业化的大潮不可避免。1980年至2000年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从1970万下降到1550万,减少了22%。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汽车制造业的外迁造成的。


    当世界上已经不存在,真正完全由美国制造的汽车,美国大幅度提高关税的后果就是,不仅进口车的价格大涨,国产车的价格也因为进口零部件价格飙升而涨价。


    就拿美国生活的象征福特F150皮卡来说,其零件来自于24个不同的国家,根据美国媒体的估计,如果关税增加25%,那么美国本土生产的汽车平均每台的成本要增加3000美元,这钱,要么是车企吞下苦果,要么就是转嫁给消费者,两方都会发飙。



    所以说,美国必须要尽快实现整个汽车上下游产业链的回迁,提供工作岗位和GDP,并且还要保证零件的成本和之前一样低,才能给车企和民众一个交代。


    用脚后跟都能想到,这是个不可能的任务,过去二三十年里,本土的零配件工厂早就倒闭或者转移了,工人也四散而去,不管是重新规划、建厂,还是招募和培训工人,都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为什么说可能更长呢?



    美国的年轻一代早就转向工资更高的金融业、服务业,目前美国制造业从业者平均年龄已达44岁,已经青黄不接了,上哪给你找人打螺丝?


    在这期间,车企和消费者不可能一直忍受高车价带来的疼痛,更何况,其它一切进口物品,全都在涨。


    作为一个“车轮上国家”,作为汽车工业巅峰的象征,美国曾经让别的国家抬头仰望,但时至今日,只能用这种挥刀自宫的方法来挽救汽车工业,令人唏嘘。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