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欧贸易局势出现重大转折,欧盟委员会宣布与中国达成重要共识,双方将启动以“最低进口价格”机制替代现行对华电动汽车关税的谈判。这一突破性进展标志着持续近半年的贸易争端出现实质性缓和,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带来新的变量。

2025年4月10 - 12日,欧盟与中国就电动汽车贸易争端达成突破性协议。双方同意研究以“最低进口价格”机制替代自2024年起实施的最高达45.3%的反补贴税。这一转变标志着持续近半年的中欧贸易摩擦出现实质性缓和,也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合作开辟新路径。
新机制要求中国输欧电动汽车价格不得低于设定门槛,既避免“低价倾销”冲击欧洲本土产业,又为中国车企保留市场准入机会。相较于一刀切的反补贴税,最低价格机制通过动态价格管控,可灵活应对市场变化。例如,若中国电动车售价低于设定标准,欧盟将征收差价附加税;若高于或等于标准,则免除关税。

这一突破性进展的背后,是双方长达半年的密集磋商。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的决定在内部引发了不同意见。一方面,中国电动车凭借30%-40%的价格优势和成熟产业链,即便面临45.3%的叠加关税,仍通过提升产品力扩大市场份额。例如,比亚迪在2024年逆势提高欧洲市占率至8%。另一方面,欧洲车企为应对成本压力,加速与中国企业合作:大众联姻小鹏开发智能电动车,Stellantis与零跑合作在欧洲建厂,宝马引入华为鸿蒙系统优化智能座舱。这些合作暴露了欧洲在电动化转型中对技术、供应链的依赖,关税反而加速了中欧产业融合 。

此外,美国2025年3月对欧盟加征汽车关税的“极限施压”,成为推动中欧和解的关键外力。德国车企对美出口占欧盟总份额的73%,特朗普政府25%的关税直接威胁其核心利益。欧盟为避免同时与中美两大经济体对抗,选择与中国达成妥协。
欧盟撤销对华电动汽车关税的决定,不仅为中欧贸易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中欧双方在贸易政策上的灵活性与务实态度,也彰显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合作共赢才是解决贸易争端的最佳途径。未来,随着“最低进口价格”机制的落地实施,中欧电动汽车市场有望迎来更加公平、开放的竞争环境,推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