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于2024年3月28日上市,到今天是382天,交付量已经超过21.6万辆,从未有一家中国的新汽车企业,首款产品定价在20-30万元,还能有如此的销量成绩,这简直就是所有汽车创业者的梦幻开局。当我们去对比像百度这样造车相对不成功的企业,总认为,雷军的“All In”是重要原因。遥想一年前,有包括吉利银河E8、极氪007、智己L6、智界S7等产品,对小米SU7发起了阻击,但结果都是难以撼动用户对小米汽车的强烈追捧。
更重要的是,除了产品本身,小米汽车靠什么立足行业,并且迅速站稳脚跟,就是雷军面对用户的沟通方式,带来了众多用户的信任,给汽车同行带来全新的视角,也引发了趋之若鹜的学习。但是,如今,终于有一款车,对小米SU7造成实质的威胁,甚至可以说,销量数据超越小米SU7是极大概率的事情,这就是刚刚上市的比亚迪汉L。为什么呢?我们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下:
首先就是产品力,直接对比数据吧,我们用两款车的最低配来比。分别是比亚迪汉L EV 701km激光雷达尊享型和小米SU7 2024款700km后驱长续航智驾版。因为前一段时间的舆论焦点,集中在SU7标准版的实际配置,和发布会大力宣传MAX版的差异,主要配置对比如表所示。

从以上对比可见,比亚迪汉L的主要优势,是将新的技术含量转化到标配层面,例如千伏架构、高压快充、30000转电机、城市领航智驾、云辇-C智能阻尼车身控制系统等,这就使得,在同等价位上,特别是入门款车型上,比亚迪汉L在动力、三电、智驾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从心理感受上,小米SU7标准版和MAX版差异较大,而比亚迪汉L将全新技术用于标配。当然客观的讲,像1000V架构、10C充电,也需要比亚迪不断完善自己的超充体系,短期内还难以体现优势,但总也给人不明觉厉的感觉。

相比之下,小米SU7的入门款更便宜,但是比亚迪汉L提供了限时置换补贴,再加上汉L的配置优势,自然是价格更诱人。
比亚迪汉L还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拥有插混版车型,特别是比亚迪的第五代DM技术,凭借良好的经济性,已经在用户心中鲜明种草。而这次又推出了DM-p平台,也就是凭借四驱带来更强大的动力和更良好的操控。插混车型续航更长,补能更方便,给用户多样的选择。
在颜值上,两车就见仁见智了。汉L比起比亚迪汉,在造型上更运动,而且运用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而小米SU7,凭借其致敬对象的经典造型,带来一见倾心的视觉感受。可以说,比亚迪汉L和自己比,越来越年轻化,而小米SU7先天优势更强。
比亚迪凭借强大的产能优势,在汉L刚刚上市的阶段,就已经启动交付;而小米SU7还需要40多周的交付周期。这也是比亚迪体系化优势的展现,因为比亚迪实现了垂直供应链整合,对很多核心零部件有把控权,也由此能够降低成本。而且比亚迪拥有更多的销售、服务网点,对用户来说更便捷。据媒体报道,比亚迪4S店中,王朝网已经超过1800家,还有各种商超店、城市展厅。而小米汽车目前全国门店235家,覆盖65个城市。
如果说小米具备的优势,就是从IT领域带来的生态能力,而这方面,对于比亚迪来说,依然是相对弱项。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比亚迪汉L推出的时机,这里有巧合因素。这款车3月17日开启预售;而4月1日起,小米SU7因为安徽高速发生的严重事故,而遭遇舆情危机。在4月9日,也就是小米还在舆论压力中难以发声的期间内,比亚迪汉L“悍然”上市,可以说是一场闪电战、压制战。特别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本来就有先入为主的安全口碑,在发布会上,比亚迪又特别强调了智驾安全和电池、车身安全,针对性相当强。比亚迪汉L选择在小米SU7的低谷期间强势入市,不得不说是难得的良机。而且,坊间传闻小米第二款车YU7将于4月17日亮相,而比亚迪已经和汉L同步上市了唐L,相当于在YU7前进的路上,埋下一支重兵。
更值得玩味的是,两款车,甚至两个品牌在用户舆论和传播能力上,都有相当强的特点,这些特点,多次引发争议甚至质疑。两家的用户基盘本来就很多,而且在对各自品牌的支持上,往往会超越产品,陷于意气之争。从用户的支持力度上来看,两家的实力,让其他友商难以撄其锋。那么在这个节骨眼上,双方的拥趸还会有什么样的讨论,恐怕动静不小。

最后的评论:
本文的目的,不是为了说孰优孰劣,打击其一。两车型都是产品力鲜明,且有庞大用户基础的产品。关键是用户的需求,小米SU7偏重于年轻用户,而汉L的家庭属性更强。自从小米SU7横空出世,很多企业都在思考应对之道,但比亚迪汉L证明,真正的应对,就是硬实力,就是技术创新。


但是在这背后,安全和可靠的质量始终是基础。这次小米SU7发生的严重事故,虽然还没有明确结论,但是已经深深的影响了行业,也让用户对智驾有了更客观的认识。所以两家企业虽然都是“卷王”,但始终要铭记,不要为了速度忽视质量。小米汽车出现信任危机并不意味着其他企业高枕无忧,包括比亚迪的高速发展模式之下,始终引领价格标准,其中积累的问题和矛盾,如何消解吸收。任何一家企业,再出现类似惨痛的事故,都可能引起一发而不可收拾的效果。那么雷军和王传福两位企业领袖,掌握着行业话语权,就应该起到带头人、执剑人、吹哨人的作用,不要把品牌当宗教,不要把销量看成高于一切,不要有意无意的给用户传递偏差信息。而是应该树立行业正气,引导用户客观看待技术发展,强化安全观念,真正引导技术迭代和体验升级。他们需要肩负更多的道义和责任,这是两家成功的企业所应付出的。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