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汽车产业在电动化浪潮中寻找新平衡点时,混动技术已然成为跨越能源鸿沟的关键桥梁。4月10日,奇瑞汽车于芜湖举办“中国混动 智领全球”混动之夜暨开源计划发布会,不仅展示了其深耕24年的技术成果,更以“开放”与“全球化”为锚点,重新定义了混动技术的未来。
这场发布会,既是对奇瑞技术实力的集中检阅,也是中国汽车工业从“技术跟随”迈向“标准引领”的宣言——它无关颠覆,只关乎如何用扎实的积累与开放的胸怀,让世界看见中国混动的真正价值。

混动的核心是发动机
发动机,始终是汽车工业的“心脏”。奇瑞对混动技术的探索,始于对这颗“心脏”的极致打磨。1997年,奇瑞在芜湖打下发动机厂第一根桩,两年后首台自主发动机下线,终结了中国汽车工业无“心”之痛;2003年,奇瑞组建国际化团队赴奥地利AVL深造,从“造产品”转向“建体系”;2012年,奇瑞建成中国首个光学发动机实验室,直面全球顶尖技术竞争。
混动时代,奇瑞的“心脏”仍在持续进化。新一代混动发动机热效率突破46.5%,为提升0.1%的极限,研发团队付出100%努力;鲲鹏天擎发动机热效率超48%,以26:1膨胀比、35%EGR率改写行业规则。这份执着,让奇瑞的混动技术从“能用”走向“超能”:全球最高转速电机(24000rpm)、最高功率密度变速箱(2.5kW/kg)、行业唯一碰撞2ms断电技术,每一项突破都指向一个目标——用发动机技术的“长板”,支撑混动系统的全能。

奇瑞的答案很明确:混动的本质不是电机与电池的简单叠加,而是发动机技术的高度进化。从燃油到混动,这颗“心脏”始终是奇瑞的底气。正如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尹同跃所言:以前的奇瑞是一家伪装成车企的发动机公司,现在的奇瑞是一家伪装成车企的混动总成公司。
好技术就该人人可享
技术垄断曾是汽车行业的隐形壁垒,但奇瑞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发布会上,奇瑞宣布全球首个混动技术开源计划,将核心专利免费授权、开放接口协议、共建技术生态。这一举动,与其说是慷慨,不如说是对技术普惠的信仰——正如28年前奇瑞在技术封锁中艰难起步时,那份“星火燎原”的期待。
开源背后,是奇瑞对产业未来的深刻洞察。全球汽车新能源化已进入深水区,单打独斗无法应对复杂的市场需求。奇瑞的“三位一体”开源体系(开放专利、协同研发、人才共育),试图打破企业边界,让高校、供应链甚至竞争对手共同参与混动技术的迭代。例如,其捐赠核心零部件、设立百万奖教金、开展关键技术物理课巡讲等举措,直指行业长期存在的产学研断层。

这份开放,亦是对自身实力的自信。奇瑞的混动技术已通过欧盟、东盟、澳洲等全球标准认证,累计出口470万台发动机、1630万整车用户遍布110国。当技术足够领先时,“共享”反而能加速标准的统一。
懂全球才能定义全球
混动技术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公式。在极寒的俄罗斯、酷热的中东、多山的南美,用户需求天差地别。奇瑞的全球化逻辑,是用“In Somewhere, For Somewhere”的在地化思维,重新书写技术标准。
为适配全球市场,奇瑞建立了“四个开发”体系:法规开发、产品适应性开发、竞争力开发与差异化开发。在西班牙,奇瑞与EV MOTORS合作建厂,让欧洲用户开上“本土化”混动车型;在东南亚,瑞虎5X(图片|配置|询价)成为首款出口破百万的混动SUV;针对欧盟严苛的失速测试,奇瑞车辆以180km/h连续行驶2小时无故障,用硬实力打破偏见。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标准输出。奇瑞联合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发布《全球混动技术标准宣言》,提出“全域架构、全维安全、智能化”三大主张。这不仅是技术自信,更是产业话语权的争夺,当中国车企开始定义“什么是好混动”,全球市场的游戏规则已然改变。
写在最后:
混动之夜的聚光灯下,奇瑞展现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产业哲学:用发动机的极致技术夯实基础,用开源共享拓宽边界,用全球视野定义未来。可以看到,奇瑞以“理工男”气质,在不设限、不封闭、不妥协的道路上,走出了独属于自己的风采。
真正的引领者是将每一份技术积累转化为普惠的动能。正如奇瑞28年前在长江畔打下的那根桩,今天的混动技术革命,终将在全球市场掀起更大的浪涌。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