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自驾游走读广西24一一龙脊梯田

    三月三下午五点多,由三江体育馆现场驱车“登上山脊”,来了龙胜县龙脊梯田风景区。龙脊梯田被称为“纪初梯田原乡”,是龙胜众多梯田中最经典的代表。由古壮寨、平安寨、大寨(金坑红瑶)三个自然村落组成,是以梯田稻作农耕文化为主体,集自然景观与少数民族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国家湿地公园。

    下午五点半左右,在古壮寨停车场“安营扎寨”,夜幕降临,繁星满天。次日,慕色中迎接着晨光与梯田上的乡寨美景。漫步于龙脊的壮族先民世代耕种梯田小道上,俯瞰山间梯田,层层叠叠,依山形地势而修,从水流湍急的河谷到云雾缭绕的山峦,凡有水、有地的地方,都开凿了梯田,形成了从山脚一直盘绕到山顶,千层天梯上云端的壮丽景观。美丽的梯田、宜人的气候、淳朴的民风、如画的风景,不仅可以释放压力、亲近自然,更能真正感受到"田园牧歌"般的生活。

    龙脊梯田,是广西唯一保存下来的高原山地生态系统,梯田系统约67平方公里,分为平安壮寨梯田、龙脊古壮寨梯田和金坑红瑶梯田,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坚韧、团结的壮、瑶族人民利用高山森林的蓄水功能和肥厚土层山体,创造了以森林、梯田、村寨和水系为核心的梯田生态系统;形成以稻作为主的多种农业生产区和生态蓄水功能森林区的动态平衡体系;这里保存着以梯田农耕为代表的稻作文化,以"白衣红裙"为代表的服饰文化,以干栏民居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铜鼓舞和弯歌舞为代表的歌舞文化和以"龙脊四宝"为代表的饮食文化、龙脊梯田系统的自然生态及秀美,堪称"天下一绝",有"世界梯田之冠"的美称。

    龙脊梯田一年四季各有神韵:五月春耕时节,水满田畴,如串串银链山间挂;七月盛夏,稼禾吐翠,似排排绿浪从天泻;十月金秋,稻穗沉甸,像座座金塔顶玉宇;腊月隆冬,雪兆丰年,若环环白玉砌云端。

    龙脊古壮寨

    有梯田的美丽,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一一始祖田观景台,长沟观景台,太平清缸,三鱼共首石板桥,百年古屋,生态博物馆,潘天鸿为民请愿碑等,特别是村办“生态博物馆”内容之丰富,曾经接待了几位中央领导的光临。

    龙脊古壮寨,自元代开始垦田建寨,历史悠久,壮族风情浓郁。层层梯田犹如千万条曲线从半山腰直泻河谷,依山峦沟壑起伏,如苍龙会猛虎,似七星伴弯月,甚是壮观。银光,翠绿,金谷,白雪,泼染了壮寨四季梯田的色彩。云蒸雾绕间,泉.水叮咚,涓涓细流,时常吐露出壮寨干栏的屋脊、柱脚、凉亭、古树和石板桥,还有若近若远的歌声、劈柴声、水磨声,让人们对古壮塞充满了无限遐想……

    龙脊古壮寨地处桂北越城岭山脉西南麓的半山腰上,由廖家寨、侯家寨、平寨和平段等四个壮族村寨组成,因村寨旁的一条山脊,犹如一条巨龙盘旋而下直插金江而得名"龙脊",明代壮族先民最先迁入此地,因此被称为龙脊古壮寨。

    龙脊壮族,自称"布也",汉、瑶等民族称他们为"壮人"、"壮族"和"本地人",明清时期由南丹、庆远迁入。因他们居住在山脊梯田之间,被世人称为"天梯上的壮民" 。壮族先民迁入龙脊后,开山耕土,始建梯田,经过数百年的开垦,逐步形成现有的梯田规模。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壮族社区逐步发展为二十多个村寨,也就是人们泛称的"龙脊十三寨"。

    龙脊石刻和碑碣包括,龙脊三鱼共首石刻图、龙脊康熙剿瑶营盘碑、龙脊武威大平清缸、平段碑碣。丰富的文化沉淀与自然的田园风光吸引了国际友人的光顾。

    1、龙脊三鱼共首石刻图,位于古壮寨村部旁风雨桥正中石条上,为一阳刻石刻图案。该图刻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图案所在石条长7米,宽0.7米,厚15厘米。据考证,从元代起壮族就陆续迁入龙胜境内,至明末清初,迁至龙脊这一带的壮族以侯姓、廖姓、潘姓三大姓为主。"三鱼共首图"其意是三条鱼共一只头,代表当地壮族三个姓氏是同一祖先的三兄弟,象征团结同心,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

    2、龙脊康熙剿瑶营盘碑,位于龙脊古寨龙脊小学球场东南约10米处。为一自然石,高2.47米,宽3.10米,下宽上窄,上刻文字依稀可见。据考证为清康熙年间清政府镇压瑶胞起义在此扎营时所刻。

    3、龙脊武威太平清缸,位于龙脊古壮寨,建于清同治壬申年(1873年)。清缸用四块方形石板合围竖立而成,缸正面一块石板面刻有"太平清缸"字样,另刻有"孟冬吉旦存沆,同治壬申修治,武威仁顺记立"文字。缸后方位有一石刻碑记,记录该缸历史。太平清缸高三尺八寸,宽二尺八寸,长五尺二寸,能纳水四立方,至今还滴水不漏。

    缸四角上部有四个方形短柱,石柱上雕刻有两只青蛙和两只螃蟹栩栩如生(壮族的先民发现青蛙对天气变化的感之能力非常强如打雷、下雨,认为他是上天派下来的水神)。清缸据说是廖家寨廖光春老人请石匠所建,建好后群众挑水倒入缸中蓄满水,到了旱季用于防火和抗旱。现在龙脊廖家塞每逢大年初一定在太平清缸旁焚香祭祀。

    4、平段碑碣,位于龙脊梯田平段组,该碑碣为刻字石碑三块,分别立于不同年代。碑一为"奉德永禁勒碑",立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十月十二日,碑二为"蘭桂腾芳碑",立于民国十七年次戊辰二月二十三日,碑三为"严规安民碑",立于清道光二十九年岁次已酉三月吉日。碑碣立靠于寨边石板路旁,坐东南朝西北。

    古壮寨万年门,古壮寨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该门由村民集体出工建造,采用大块石料凿成,包括进寨门和出寨门,进寨门门头刻有“万年门”字样,两侧刻有对联“金门百代耀福村,古树千年荫古地”‌

    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位于龙龙脊古壮寨。述说龙脊梯田景区内历史变迁。最为悠久的古村落,它包括廖家、侯家、潘家(含平寨和平段)等壮族村寨,是广西北部壮族(白衣壮)的典型代表。这里的壮族民居保存完好,石桥、石板路、古亭、古树、石刻碑碣等年代久远,遗存的壮族文化内容丰富,保存着以梯田景观为代表的山地农业稻作文化、以"白衣"为代表的服饰文化、以干栏式民居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碑刻和石板路为代表的石文化、以扁担舞和弯歌为代表的歌舞文化、以寨老和乡规民约为代表的民族自治文化,还有以"龙脊四宝"(龙脊水酒、龙脊辣椒、龙脊茶、龙脊糯米)为代表的饮食文化,是当地宝贵的文化和旅游资源。

    龙脊百年古屋,该木楼大约始建清同治年间,由侯永胜和侯益祥两父子修建,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是龙脊地区现存七座百年下来"堆叩相扣"的木匠绝活,给出,认划,分展现普班师傅传房屋的长、宽、高,都是按"鲁班尺"精心测量达到"避凶取吉"的效果。

    该楼保存原貌至今,屋内现存古物、古家具居多,其中以"一柱四门"最为著名,是龙脊地区最早的"套间"。为侯益祥之子侯瑞球改建。侯瑞球共娶妻二人,"大老婆"卧房中还设有一间"管家房"存放一些贵重财物。"小老婆"卧房则居外间,男主人卧房则居里间。一根木柱上面共开有四扇房门,可以相互联通。

    现在居住着一位88岁的老妈妈,独立一个人生活,经常接待记者、电视台的采访。我也与老妈妈进行了半个小时的交谈(下面链接是老屋和我与老妈妈交谈的部分视频)。她是房屋的第七代传人了,在此屋曾经是四代同堂,其家人在县城生活。百年老屋与独自生活的老妈妈

    壮语里把房子为称为"栏",回到屋里叫"麻栏","干"在壮语里是"上面的意思","4"干栏"是上下层房屋的意思。壮家的木楼是二层的建筑结构,单檐口四面倒水,楼底层圈养牲畜,二楼层用于人居,壮族群众很讲究卫生,楼底专有供牲口出入的一扇小门,人畜不共门进出。

    二楼居中是堂屋,安放神龛,右边作为卧室,两边分别有一火塘,(壮家的习俗:儿子成家立业以后,还是和父母"分吃不分家",保持亲情不断,所以设有两个火塘)火塘顶上储藏粮食,烘炕红薯、玉米等,偏厦放置农具,屋边建有晒排。在堂屋的大门外还设有门楼,门楼里还放有一张樟木的长条凳,供人休息,有一个花格的"挑窗"用于采光,保持室内的干爽,门楼楼梯口还开有一道"拦门"防止牲畜进入二楼,以保持屋内的清洁。该木楼充分展现了龙脊壮族地区的建筑风格和精湛工艺,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成为龙脊古壮寨的"原生态博物馆"。

    龙脊梯田开耕节,是龙脊十三寨之一的古壮寨的传统节日。每到清明、谷雨过后,山里的谷布鸟开始啼叫起来,寨子里的四季树柚抽出约一指长的新叶,就意味着一年一度的春耕时节到了。地处大山深处的龙脊古壮寨寨民会选择一个好日子,在寨老和师公的带领下举行最传统的祭祀仪式,祈求神灵保佑全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仪式进行的过程中,雷声轰然响起,大雨随之落下,意味着仪式非常成功;待师公做完仪式之后,一声炮响全寨开渠引水入田,干了整个冬天的龙脊梯田,正式开始蓄水,源源不绝的水涌入梯田,古壮寨的1100亩梯田也重新变成了1100亩人工湿地。

    传统的梯田湿地文明,湿地不仅给与了人类生存空间、食物来源,也在富裕了人类生活方式,孕育了独特的湿地文明。龙脊梯田的先民在几百年的湿地生活中,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独特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技术,积累了因时因地栽种的种植经验和农耕文化。

    湿地的功能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控制土壤侵蚀、补充地下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维持碳循环和保护海岸等极为重要的生态功能,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因此也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

    奇特的自然现象

    晨时,在龙脊梯田古壮寨的山路上,拍摄梯田风景照片,突然发现太阳的上方有“红球”状的,拍摄了几张。本想换录像成视频观察,然而,录视频没有“红球”,改拍摄照片依然有“红球”状的,不知道是什么现象?

    七星伴月观景楼,是观赏梯田美景的绝佳地点。这里的梯田分布在海拔300-1100米之间,层层叠叠,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形成了壮观的景象‌。

    七星伴月的形成是由于七个小梯田圆顶伴着一个大圆顶,远远望去像七星陪伴着一轮明月

    百香果,古壮寨的村民为了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纷纷种起来了百香果。

    平安壮族梯田

    从古壮寨顺着山间小路的一个小时的路程,约4.8公里。观看着梯田风景过“七星伴月观景楼”景点,就进入了平安村了。

    平安村也是一个壮族群众聚居的行政村落,为龙脊梯田湿地之一。从河水湍急的山谷,到白云缭绕的山巅,从万木葱郁的陡崖前,凡有泥土的地方,都开辟了梯由。梯田垂直高度达延伸五六里,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宛如千层天的巨帽。春日,水满田畴,梯田如片片明镜层层叠上;仲夏,禾苗吐翠,梯田似道道诗行从天泻。

    龙脊梯田梳秧节,是龙胜龙脊十三寨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到芒种前后,声声春雷震响,阵阵春雨洒落田间,梯田上的水开始流动。地处大山深处的龙脊村民会选择一个好日子,在寨老和师公的带领下,在"秧母田"田边烧香点蜡,用竹竿悬插纸钱,田中插上"稻草人",祭祀"秧母娘娘"(秧苗的保护神),师公们鸣号、起鼓、祈福,在插秧之前向"秧母娘娘"上香并用秧母神梳,梳理三把秧苗抛入田中(这雕花的秧梳相传是秧母娘狼留在人间的神物,用它梳过的秧苗能茁壮成长,害虫都爬不上出)同时祈求秧母娘娘保佑全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九龙五虎观景台,位于平安寨的上面,由停车场登梯而上,是龙脊梯田景区中的一个重要观景点‌。九龙,是指顺着梯田的走向可以看到九条山岭的脊梁,这些山岭如同九条长龙从天空中俯下身到金江河饮水。在九龙旁边,有五个小山包像五只老虎一样蹲在地上,守护着这一方水土‌。这些梯田如链似带,从山脚一直盘绕到山顶,形成了壮观的景象‌。

    九龙五虎观景点不仅是观赏梯田美景的绝佳位置,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这里的梯田大小各异,最大的梯田只有0.62亩,最小的只能插3株禾苗,形成了“青蛙一跳三块田”和“一床蓑衣盖过田”的说法‌4。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九龙五虎观景点成为游客们争相前往的旅游胜地。

    "望天田",又称雨育水田,指无灌溉工程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因此有着"看天播种、靠天吃饭"的说法。在龙脊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内望天田指的是形如个个田螺的梯田中坡顶的田块。那形如田螺的座座梯田,如何让它灌上水呢?如何能让水稻茁壮成长呢?这其中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奥秘﹣﹣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顺应自然。老祖宗们通过就地取材,利用竹子和木头等材料,精心加工,制作成水苋,让原来难以灌溉的一个个荒疙培变成了“金疙瘩”。

    常用的水苋为竹苋,一种引水的工具。竹苋选粗毛竹用钢钎将节打通,或剖开将节铲除,使之平滑无阻。在山中选好水源后,将毛竹一节连一节,中间用树权支撑,利用山势从高往低,源源不断引水,直至将水引至"望天田"。若灌溉地点距离水源近,则大竹三五根相接即可引入,极其便利。但有那水源甚远的,则需几十根大竹相接,长达数里的竹苋,穿岩过林,弯弯曲曲,甚为壮观。水苋制作简单,水头落差小架设容易,此种引水方法虽涓涓细流,但源源不断供水确是灌田浇地省时省力省资金的一种好办法。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梯田中已难觅当初的条条龙形水苋。原因是水苋不耐用和难以维护,人们逐渐用引胶管或钢管代替了水苋。劳动人民利用 u 型连通器的原理,山型管两头高低错位。形成水压,埋于地下,将水引至"望天田"。现今座座独立的田螺状的"望天田"不再望天,而成了梯田湿地中颗颗耀眼的星辰。

    龙脊水的源头﹣﹣龙脊之水天上来。也就是说由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方的湿润气流在这里形成锋面雨。每天形成的降雨和雾气会在植物上凝结并顺着植物的根一路下渗,最终形成小溪流向村在河梯田,而常年的雾气又会阻挡水汽蒸发,使龙脊降水丰富,为龙脊湿地提供了不竭的水资源。

    再加上龙脊泥土的保水效果和岩石的阻挡,使龙脊水始终停留于表面,让水不流失使梯田得到充沛灌溉。另外法治的对环境与植被的保护,加强了人们对龙脊湿地的管理和重视,形成了一个局部生态系统,大幅度降低了龙脊湿地水土流失,大大保障了龙脊的充沛水源。

    梯田的形成,龙胜所处的南岭山地距今6000年至12000年前就出现了原始栽培粳稻,是世界人工栽培稻的发源地之一。秦汉时期,梯田耕作方式在龙胜已经形成。唐宋时期龙胜梯田得到大规模开发,明清时期基本达到现有规模。龙胜梯田距今至少有2300多年的历史,堪称世界梯田原乡。

    造型奇特、气势磅礴的龙脊梯田的形成与当地的地理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地貌特征为梯田的形成提供了自然基础,梯田分布在海拔350-1100m之间,垂直高差达800米,最大的梯田山地坡度达50度。由于山地生态环境的限制,龙脊梯田大都比较狭窄,大的不过一亩,小的不过种几十颗禾而已。居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先民用"刀耕火种"开山选地,把坡地整为梯地,待田块逐渐定型后,再灌水犁田种植水稻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成塔"的壮丽梯田景观。

    首先声明,我来到龙脊梯田不是最佳的观赏时间。龙脊梯田的最佳观赏时间,每年集中在春季(4月中旬至6月初)和秋季(9月底至10月中旬)两个季节‌,具体景观特色如下:‌‌

    一、春季

    1、‌镜面梯田(4月中旬-5月中旬,此时梯田开始灌水春耕,水面如镜面般倒映天空和山峦,形成独特的“水镜梯田”奇观,尤其适合拍摄日出日落。

    2、农历五月十五后(约6月初)是传统放水时段,田间波光粼粼,偶有云海和星空。

    3、‌插秧期(5月中旬-6月中旬)‌

    稻秧初插,梯田线条分明,绿意渐染,宛如水墨画。气候温和,但需注意春季雨水较多。

    二、秋季

    (9月底至10月中旬‌金色梯田(稻谷成熟期)‌

    稻谷由绿转金,满山金黄如海浪般壮阔。最佳观赏期为国庆后至收割前(通常持续到10月底),此时寒露后多晨雾,梯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更具诗意。

    2025.04.08于宣城青龙湖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