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春雨绵柔细密,行人凄迷纷乱,而今年清明小长假,各地交通部门打出的不再是常见的“注意雨天路滑”标语,取而代之的竟是“慎用智驾”。
更引人注目的是,安徽高速关于智驾的标语经历多次变更,从“请勿过于依赖辅助驾驶”,到“慎用辅助驾驶”,再到“勿用辅助驾驶”。这一系列变化,反映出交通部门对智能驾驶在复杂路况下应用的深切担忧。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三大节日中,春节假期路况最为复杂,其次是国庆,清明虽假期较短,但堵车情况同样严重。在这种复杂路况下,智能驾驶面临着极大的考验。
事实上,车企们早就在大力研发和宣传智能驾驶。前两年就不时有车主将智驾当作自动驾驶,在车内看剧刷视频,甚至通过在方向盘上挂重物来无视脱手提醒。因不规范使用智驾而引发的车祸屡见不鲜。在车企宣传“智驾比人驾安全”的大背景下,消费者往往忽略了智驾的使用条件。车型高低配的智驾功能有差异,不同路况、白天黑夜等条件下,智驾的表现也各不相同。直到事故频发后,才开始从普及智驾转向普及智驾使用教育,这虽是无奈之举,却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客观而言,当下的智能驾驶处于一种极度泛滥的状态。智能驾驶作为一项与交通安全紧密相关的严肃技术,本不应被夸大宣传。在技术比拼中,理应追求向上突破,而非向下妥协。然而,随着价格战愈演愈烈,安全冗余被不断阉割,这正是智驾安全与价格下探矛盾尖锐化的根源。人们不禁要问:价格降低的同时,真的能保证智驾的安全性吗?

在智驾加速发展阶段,国内曾有激光雷达方案和视觉方案两种对立方案。激光雷达方案通过至少配备1颗激光雷达,有效提升安全冗余,使智驾能够应对更复杂的路况,尤其在夜间行车安全方面,相比视觉方案优势明显。
但在价格战的冲击下,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4.3%,低于整个下游工业利润率及2023年水平;同时,2024年新车市场整体折扣率近15%,部分月份甚至达到17.4%。在新赛道中,获取先机固然重要,但以价换量的结果是整个汽车产业链呈现不健康状态。此前有消息称,车企每年会要求供应商降价10%。在降本增效的浪潮下,如何在提升竞争力的同时降低成本,成为车企面临的一道难题。小鹏汽车给出的答案是:放弃激光雷达方案,在新车型中普及视觉方案。所谓的“AI智驾”,看似先进,实则是价格战后遗症的产物。

近期热议的小米事件中,有网友认为,事故车辆为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难以应对夜间高速行驶,这或许是导致事故的原因之一。若车辆配备激光雷达,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2016年,激光雷达单颗成本高达8万美元(约合56万人民币),随后降至2万美元,如今已低至几百美元一颗,成本大幅下降。但在价格战影响下,许多原本售价20多万的车型,新款推出后直接降至10多万。车价降低,车企必然会阉割部分配置以保证毛利率。可即便如此,车企还在宣传中暗示“价格降了,成本降了,技术却更强了”。而信任车企的车主,最终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
多地交通部门提醒“慎用智驾”,无疑是对当前智能驾驶乱象的一次警示。在追求智驾普及和价格下探的过程中,安全绝不能被忽视。车企应肩负起责任,消费者也需保持理性,共同推动智能驾驶技术在安全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