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求求你们了,可别再“吹”智驾了!

    瞎聊车头像瞎聊车头像
    瞎聊车6天前

    前几天,安徽铜陵的那场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事故,真的太让人痛心了。

    三个年轻的生命,就因为一场车祸戛然而止。

    而这场事故的背后,智能驾驶又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据了解,事发时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时速为116km/h。

    因为路段施工改道,车辆检测到障碍物后提醒减速,驾驶员才接管进入人驾状态,可最终还是与隔离带水泥桩碰撞,碰撞前时速约97km/h ,随后车辆爆燃。

    从系统报警到驾驶员介入再到撞车,仅仅只有3秒钟,根本就来不及处理。

    其实,类似的悲剧不是第一次发生。

    之前就有车主开启辅助驾驶后呼呼大睡,结果车子直接撞上了前方的障碍物;

    还有人在开启辅助驾驶后,一边喝着奶茶一边和朋友热聊,完全忽视了路况,导致事故发生。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在给我们敲响警钟:智驾,真的不能再盲目地“吹”下去了!

    目前市面上的智驾主要存在两大问题。

    先说说车企这边吧。

    现在很多车企在宣传智能辅助驾驶的时候,那夸张程度,完全没有把广告法放在眼里,动不动都是“全球第一、世界第一、1000万以内最好、500万以内最牛”,就差没说车能自己飞了。

    新车发布会上也是各种“豪言壮语”,吹自己的智驾有多牛,像什么车自己开了几千公里都是0接管,更有车企开始搞智驾比赛,看谁的车接管次数最少。

    恨不得说自己的车子长了脑子,能完全独立驾驶。

    还有更离谱的,直接暗示消费者开车时可以分心,甚至可以完全放弃对车辆的监督,比如“上班路上处理邮件”、“一边开车一边开会”、“相当于是请了代驾” 、“一边睡一边开,都不用休息,直接在车上睡”。

    这些言论,真的具有很强的误导性!

    可实际呢?

    现阶段不管车企把智驾吹得多么天花乱坠,基本上都是L2辅助驾驶。

    按照驾驶自动化分级,L0、L1、L2都是辅助驾驶,驾驶员得时刻盯着,手不能脱离方向盘,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L3是自动辅助驾驶,还在测试中,没推广呢;L4是自动驾驶,还在验证,没落地;

    L5才是无人驾驶,还在研究阶段。

    而车企们却在拼命吹嘘自己智驾的上限,用了算力多牛的智驾芯片,用了多牛的“端到端”大模型,却对下限绝口不提。

    比如开启智驾后在什么情况下智驾系统会出意外?

    智驾在哪些场景不适用?

    遇到哪些物体识别不了会引发交通事故等等车企一个字都不提。

    这种误导性宣传,直接让消费者误以为自己买的是能够自动驾驶的车,实际上就是在给行车安全埋雷。

    再讲讲消费者这头。

    由于车企的过度宣传,导致很多消费者对目前智驾认识不足。

    实际上,不少车主买了高阶智驾的车子,就直接当成了自动驾驶的车子来开,特别是在高速上,体验两次后可能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了,然后,发现车子自己开得还挺好的,逐渐也就放松了警惕。

    所以,在社交媒体上,经常能看到一些车主炫耀“全程放手让车自己开” ,甚至有人在高速上行车方向盘上放一个矿泉水瓶,自己就开始睡觉、玩游戏,完全把安全寄托于智驾系统。

    之前就有新闻报道,有人开着开启辅助驾驶的车,在高速上呼呼大睡,直到车子撞上护栏才惊醒,幸好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但这真的只是运气好。

    一旦智驾系统出现故障或者遇到它无法处理的突发路况,比如,高速修路改道、前车突然变道、前方发生交通事故,而驾驶员又没有及时发现并且接管,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

    最后,再次呼吁,求求车企们,咱能不能别再为了销量和噱头,就疯狂给智驾“加戏”了?

    宣传的时候,就实实在在地把智驾的能力边界和风险都告诉消费者,别再拿辅助驾驶当自动驾驶卖了。

    消费者们,也长点心吧,可别再盲目相信车企的宣传,就目前来说,智驾≠自驾,开车的时候还是得把安全掌握在自己手里,别拿生命开玩笑,这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

    毕竟,再多的智能科技,都代替不了人对安全的敬畏和责任。

    希望以后,这样的悲剧再也不要发生了 。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文章就点赞转发一下吧!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