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被夸大的智驾:工薪家庭买车该不该为“高科技”买单?

    用户3005841267214头像用户3005841267214头像
    用户3005841267214前天 11:11

    当下10万级电动车市场掀起“智驾普及战”,车企纷纷将自动跟车、车道保持等功能包装成“刚需”。但现实中,这类车型的智驾系统频频翻车:突然退出、误判障碍物、无法识别加塞车辆等问题屡遭投诉。某品牌车主直言:“厂家吹得天花乱坠,实际用起来却让人提心吊胆,最后还得自己接管方向盘。”


    在电瓶车横穿、行人乱窜的三四线城市道路上,低价车的智驾系统基本瘫痪。广西一位五菱缤果车主实测发现,系统在菜市场路段10分钟内触发7次急刹,最终被迫关闭功能。数据显示,国内工薪阶层日均通勤距离普遍低于20公里,九成以上为固定路线行驶,复杂路况下智驾反而增加操作负担。


    车企不会做亏本生意。一套智驾硬件(雷达+摄像头)成本超5000元,最终由消费者买单。某热销车型的智驾版比基础版贵1.2万元,但用户反馈“车道保持画龙,自动泊车撞过两次路肩”。更现实的是,这类车型的智驾故障率是传统配置的3倍,后期维修成本陡增。


    2023年新能源销量榜透露真相:比亚迪海鸥、五菱缤果等TOP3车型均未主打智驾,反而凭3年免费保养、电池终身质保等务实政策杀出重围。传统燃油车阵营的轩逸、朗逸持续热销,关键因素仍是油耗低、保养便宜。就连特斯拉Model Y(图片|配置|询价),七成消费者选购时更看重超充网络而非FSD功能。


    当车企用“未来科技”包装溢价功能时,消费者更应清醒:10万元预算的车,省下智驾成本足够覆盖5年电费/油费。与其为用不上的雷达买单,不如选择座椅通风、360影像等提升实际体验的配置。毕竟在菜场抢车位、接送孩子上下学的真实场景里,可靠的质量和低使用成本远比花哨的自动驾驶实在。


    工薪家庭购车,真没必要为“智驾”掏腰包。与其被资本营销绑架,不如把钱花在刀刃上——省下的钱够加3年油,多出的配置修起来更便宜。记住:车是代步工具,不是科技试验田。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