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的“中国棋局”面临关键一役
2025年3月底,马斯克宣布将于5月辞去美国政府效率部职务,专注特斯拉与AI业务。与此同时,特斯拉在中国市场正经历“冰火两重天”:一边是FSD(完全自动驾驶)落地因政策审批再度延期,免费体验活动被迫取消;另一边则是售价17.6万元的Model 2曝光,剑指比亚迪海鸥等国产竞品。这场技术与市场的双重博弈,将决定特斯拉能否在“内卷”加剧的中国新能源战场守住阵地。
一、FSD在华遇阻:技术领先性与政策合规性博弈
困境与进展:
- 审批延期:原定3月推出的FSD免费试用因工信部要求“补充技术验证材料”暂停,需待6月前完成审批。
- 技术优势:北美FSD已实现“零干预”工厂至停车场自动驾驶,事故率仅为人类驾驶的1/5。
- 市场期待:若通过审批,FSD将显著提升特斯拉在华产品溢价,但语音交互短板(仅支持按键唤醒)可能削弱用户体验。
策略分析:
特斯拉正加速与监管部门沟通,并计划在2025年推出适配中国路况的FSD版本,同时加大本地化数据训练投入(如上海超级计算中心扩容至10万GPU)。

二、Model 2:低价战略能否破局“国产围剿”?
产品定位:
竞争优势:
- 成本控制:搭载特斯拉自研低成本锂电池(全球最低每千瓦时成本),整合一体化压铸技术。
- 品牌效应:凭借“全球最畅销电动车品牌”光环,吸引首次购车用户。
挑战预警:
国产车型已占据10万-20万元市场80%份额,且智能化配置(如连续语音交互、座舱生态)更贴合本土需求。

三、人形机器人:特斯拉的“第二增长曲线”
量产计划:
- 2025年试产5000台Optimus机器人,2026年扩至5万台,成本压至2万-3万美元。
- 应用场景:初期聚焦工厂物流与简单服务,长期目标替代部分劳动力。
中国布局:
- 产业链协同:上海超级工厂或引入机器人生产线,与电动车共享电池、电驱技术。
- 市场潜力:中国制造业自动化需求旺盛,但需应对本土企业(如大疆、蔚来)竞争。

结尾:互动与展望
提问互动:
- “若Model 2定价17万元,你会放弃国产车选择特斯拉吗?”
- “特斯拉FSD和国产智能驾驶,你更信任谁?”
策略建议:
- 短期:加速FSD本土化适配,联合第三方平台(如高德)优化语音交互。
- 长期:通过Model 2下沉市场,同步推进机器人业务与储能网络,构建生态护城河。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