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一段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与黑色轿车相撞的现场视频刷爆网络。事故中,小米车主淡定表示“仅衣角微脏”,而对方车辆却近乎全损报废。画面显示,SU7仅车头轻微凹陷,前保险杠脱落,乘员舱完好无损;而黑色轿车车头严重溃缩,零件散落一地,宛如“被坦克碾压”。
这场“不对等”的碰撞,究竟是电动车安全技术的飞跃,还是对传统燃油车的“降维打击”?

一、SU7“毫发无伤”背后的黑科技
“钢筋铁骨”车身
SU7采用一体化压铸铝车身+高强度钢笼式框架,官方称其扭转刚度高达51000Nm/deg,远超普通燃油车(通常20000-30000Nm/deg)。这意味着在碰撞时,车身能更有效地分散冲击力,避免乘员舱变形。
“坦克级”防撞设计
电动车由于电池组重量大,前防撞梁通常更厚实。SU7的防撞梁采用4-5mm铝合金(传统燃油车仅2-3mm),在斜角碰撞时,SU7的防撞梁可能直接“切进”对方车辆的薄弱部位(如大灯至前轮罩区域),导致对方损毁更严重。
低重心+高车重,碰撞占优
SU7整备质量约2.2吨(比同级燃油车重400-600kg),加上电池组底置带来的超低重心,使其在碰撞时更稳定,减少翻滚风险。
二、对方车为何“惨不忍睹”?
传统燃油车吸能结构“过时”?
涉事黑色轿车若为老款燃油车,其前纵梁吸能区可能仍采用传统钢制结构,在高速碰撞时溃缩程度更大。
“质量压制”效应
根据NHTSA研究,车辆每重10%,对方伤亡风险上升3.2%。SU7比对方重几百公斤,相当于“壮汉撞瘦子”,自然占尽优势。
碰撞角度“致命”
视频显示两车呈30°斜角碰撞,SU7的防撞梁可能正好避开对方的防撞核心区,直接“削”进引擎舱,导致对方车头“被撕开”。
三、争议:电动车安全是进步还是“不公平”?
网友热议
支持方:“SU7安全性牛!买车当然要选能保命的!”
反对方:“这是不是变相鼓励‘以大欺小’?老车在路上岂不更危险?”
行业新规
中保研2023版测试已新增**“新能源车对燃油车碰撞相容性”评估**,要求电动车需在前防撞梁加装缓冲结构(如铝蜂窝),避免对传统车辆造成“过度伤害”。
小米该如何回应?
特斯拉曾在车主手册中注明“本车安全设计不以牺牲其他道路使用者安全为代价”,小米或许可借鉴,避免被质疑“安全技术=马路霸凌”。
四、结论:安全不能“双标”
电动车安全技术的进步值得肯定,但道路安全应是“共赢”而非“零和博弈”。未来,车企需在保护自家车主的同时,也考虑不同车型间的碰撞公平性。
你怎么看?电动车越来越安全,但对传统车是否太“残忍”? 欢迎评论区讨论!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