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智驾正将消费者沦为危险游戏的牺牲品

    【吸引力:血泪案例引爆舆论】

    2025年3月29日,一辆搭载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智驾系统的车辆在安徽高速失控撞栏,瞬间爆燃致3名女大学生身亡。事故中,从系统报警到碰撞仅2-3秒,车门锁死、电池热失控等致命问题暴露无遗。这场悲剧并非孤例:理想L9因误识别广告牌急刹追尾,问界M7碰撞后车门未解锁致乘客被困……智驾技术的光环下,血淋淋的代价正拷问行业良心。

    【时效性:风口浪尖的行业争议】

    当前,车企竞逐“智驾赛道”,宣称“零接管”“无限接近L3”,但真相是,国内商用智驾系统最高仅L2级(驾驶辅助),驾驶员需全程掌控方向盘。然而,营销话术与用户认知的鸿沟,让“辅助驾驶”被包装为“自动驾驶”。小米SU7事故中,车主误判系统能力,未及时接管酿成惨剧,正是这一矛盾的缩影。

    【争议性:车企“售前

    狂飙,售后甩锅”的畸形生态】

    1. 过度营销的“科幻滤镜”

    车企发布会上,“全场景智驾”“车位到车位零接管”等口号铺天盖地,短视频平台充斥“脱手驾驶”危险示范,诱导用户产生“解放双手”的幻觉。而事故后,车企却以“辅助驾驶非自动驾驶”为由推卸责任,甚至用技术术语编织免责盾牌。

    2. 安全设计的“纸上谈兵”

    小米SU7宣称电池有“14层防护”,但高速侧撞仍引发爆燃;问界M7碰撞后因线路切断导致车门无法解锁。这些案例揭示:车企在极端场景下的冗余设计严重不足,安全承诺沦为“实验室数据”。

    3. 法律滞后与维权困境

    当前法规未强制车企为智驾事故担责,用户维权常陷入“个人对抗巨头”的拉锯战。更讽刺的是,电商平台热销“智驾神器”,通过配重环欺骗车辆感知系统,进一步放大风险。

    【情感共鸣:谁在纵容这场“危险游戏”】

    “我们支持技术进步,但拒绝成为小白鼠!”——这是消费者对智驾乱局的愤怒呐喊。年轻生命的逝去,撕开了资本逐利与公共安全博弈的残酷现实。当技术跃进以生命为代价,车企的“颠覆者”人设是否成了逃避责任的遮羞布?

    【实用性:如何守住安全底线】

    给消费者的忠告:

    认清分级标准:L2≠自动驾驶!双手勿离方向盘,复杂路况主动接管。

    警惕营销话术:慎信“无限接近L3”,购车前研读用户手册,区分高低配车型功能差异。

    逃生常识:熟悉车辆机械解锁装置,碰撞后第一时间尝试破窗逃生。

    行业与监管的破局之道:

    强制车企标注智驾能力边界,禁用误导性宣传。

    建立“事故黑匣子”数据共享平台,打破车企“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垄断。

    推动法规升级,将疲劳驾驶、过度依赖智驾等行为纳入危害公共安全罪。

    技术可以加速,但安全没有捷径

    智驾的终极目标是“零伤亡”,而非资本狂欢下的“危险游戏”。当车企以“颠覆”为名收割市场时,请铭记:对生命的敬畏,才是科技向善的第一性原理。消费者的每一次选择,不仅关乎体验,更是一场对责任的投票。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