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小米SU7烧死3名女生事故和2024年问界M7事故区别

    莲生影视头像莲生影视头像
    莲生影视9天前

    事故对比背后的双重逻辑陷阱

    将运城问界M7与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事故强行类比,本质是混淆技术承诺与责任边界的偷换概念行为。两起事件存在四大核心差异:

    1. 技术代际鸿沟 问界M7涉事车型为老款非智驾版本,未配备高速领航功能;而小米SU7事故发生时,车辆正处于官方宣称的“全场景智能驾驶”状态,系统却在碰撞前2秒才发出接管指令。这意味着用户基于品牌宣传建立的智驾信任,在关键时刻被系统逻辑击穿。
    2. 安全系统失效阈值 问界M7的AEB生效上限为85km/h,事故时速115km已超出设计范围;而小米SU7标榜的AEB工作区间覆盖0-135km/h,却在同等速度下完全失效。这暴露出部分车企为营销竞争虚标技术参数,将用户置于未知风险中。
    3. 事故场景技术承诺 问界M7撞击的是违规停放的无警示标识工程车,属于极端场景;小米SU7事发路段存在明确施工标识与导流设施,与其宣传的“精准识别施工场景”形成刺眼反差。当技术承诺与真实世界碰撞时,用户成了验证谎言的代价。
    4. 舆论操控显性差异 问界M7事故在舆论场自然发酵,而小米SU7事件在黄金72小时内未现热搜,直到家属发声才被动曝光。这种时间差的微妙处理,折射出资本对信息管道的控制力度差异。

    假设性推演撕开舆论双标面具

    若将事故条件对调:

    • 小米SU7未开通智驾、超AEB阈值、撞击无警示障碍物
    • 问界M7智驾版在系统运行中突然失控

    舆论场必将呈现魔幻现实:

    • 小米会被塑造成“技术不成熟害人”的反面典型
    • 问界则要承受“过度宣传智驾能力”的全民声讨

    当前舆论场的吊诡在于:对问界事故的宽容,与对小米事故的穷追猛打,恰恰印证了公众对技术承诺的评判标准已被企业话术绑架。当车企用“用户教育”替代技术兑现,用法律诉讼压制合理质疑,所谓的“客观理性”早已沦为选择性批判的遮羞布。

    这场对比闹剧最讽刺的结局是:

    • 问界事故被归因为“驾驶员操作不当”
    • 小米事故仍需“等待第三方检测”

    资本操控的不仅是方向盘,更是公众的判断力。当技术缺陷被包装成“发展阵痛”,当责任追问被扭曲为“恶意抹黑”,消费者终将成为企业市值博弈的牺牲品。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