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变"致命"?当科技遇上生命的代价
116km-h撞向护栏的那一刻,三个年轻的生命在想什么?
2024年4月,安徽德上高速池祁段的夜色中,一辆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以116公里的时速冲向施工水泥护栏。
火光冲天,车门锁死,三名武汉某高校的大四女生在车内化为焦炭。

而这段路的限速,仅有40公里。
谎言与侥幸:悲剧的伏笔
遇难者

之一的小林(化名)向母亲谎称"坐高铁赴考",实则带着两名同学自驾前往。

就在事发当天下午,她还通过电话向母亲保证"已在高铁上"。
母亲事后痛哭:"她上个月还用这车的智驾功能载我跑长途,我说不安全,她偏不信!"
遇难者
据调查,小林并非新手司机,但她的行车记录暴露了致命习惯:全程开启智驾辅助系统,甚至在事发前仍在用手机与男友文字聊天。
车载数据显示,系统曾7次发出"请接管方向盘"的警报,而她仅在撞击前2秒仓促握紧方向盘——为时已晚。
生死116秒:失控的科技与人性

当晚22时30分,车辆进入施工改道区域。
尽管提前1公里设有警示牌,但智驾系统未能识别临时封闭的中央隔离带。
网友争议的焦点在于:

- "厂商责任派":认为小米过度宣传智驾安全性,车门起火后机械锁失效;
- "驾驶者过错派":指出超速近3倍、忽视警示、分心聊天才是主因。
类似事件并不鲜见:2023年特斯拉车主开启自动驾驶后睡觉撞车,2022年蔚来车主高速追尾工程车……技术从未允诺"绝对安全",但人类总在试探底线。

余波:未熄的火与未答的问
雷军虽公开致哀并承诺"不回避",但家属控诉小米"先联系车主(小林男友)而非父母"。

更残酷的是,法医报告显示,前排两人在撞击瞬间已丧失意识,而车门机械锁被烧毁前是否有人尝试操作?永远成谜。
这场车祸撕开了智能驾驶时代的隐痛:当科技赋予便利,人类是否反而卸下了警惕?三名女孩用生命验证的,或许正是母亲那句被忽略的"不靠谱"。

当方向盘交给代码,我们究竟离安全更近,还是离深渊更近?
内容取材于网络

举报-反馈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