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晚,一辆搭载NOA智能驾驶的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在安徽德上高速发生致命事故,车辆撞击隔离带后爆燃致3名女大学生遇难。这场悲剧不仅将小米推上风口浪尖,更撕开了智能驾驶技术推广中的多重矛盾:车企宣传的“科技平权”是否掩盖了安全边界?消费者的信任是否被过度透支?

一、事故核心:技术缺陷与人性化设计的双重拷问
- NOA系统的“致命2秒”
事故发生时,系统仅提前2秒发出障碍物警报,驾驶员在1秒内仓促接管,最终以97km/h时速撞击水泥桩。专家指出,纯视觉方案在夜间、施工路段等复杂场景下识别能力不足,而小米SU7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硬件配置与功能宣传存在落差。 - 电池安全与逃生机制失效
尽管小米宣称电池通过“全球最严苛测试”,但剧烈碰撞导致电芯撕裂,磷酸铁锂电池仍发生爆燃。更令人痛心的是,车门因断电锁死,机械拉手操作复杂,黄金逃生窗口被彻底关闭。 - AEB功能的“选择性失明”
小米官方承认,AEB系统不识别锥桶、水马等静态障碍物,而事故路段恰为施工改道场景。这种设计漏洞在营销中却被弱化,消费者误以为“智驾万能”。

二、企业责任:流量狂欢下的安全失守
- 过度营销埋下隐患
雷军曾通过直播高调宣传“智驾第一阵营”,SU7用户手册却标注“系统无法应对突发路况”。30%的“盲订”用户因信任买单,却未被告知功能局限性。 - 危机公关的信任崩塌
事故后小米延迟3天才回应,期间大量社交媒体讨论被删,雷军却继续宣传手机产品。这种“冷处理”激化舆论,市值单日蒸发700亿港元。 - 行业通病的集中爆发
从“智驾平权”到“续航内卷”,车企争相将L2级辅助驾驶包装成“自动驾驶”,却忽视安全冗余设计。中汽研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车火灾事故中,碰撞引发占比达32%。
三、生命之重:技术伦理与监管迫在眉睫
- 重新定义“智能”边界
专家呼吁强制车企标注智驾适用场景,如“夜间禁用”“施工路段需人工接管”。欧盟已要求L3级以上车型配备双回路逃生系统,值得国内借鉴。 - 从“实验室”到“真实路况”的安全升级
当前碰撞测试时速仅56km/h,而实际事故中超90km/h撞击已成常态。需推动电池防撞、车门冗余设计等强制性国标更新。 - 消费者教育的缺失
遇难者母亲曾告诫“别依赖智驾”,却遭女儿反驳“有安全依据”。行业需建立驾培体系,明确“人机共驾”的本质。
你会继续信任智能驾驶吗?评论区说出你的观点!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