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小米SU7事故背后的追问与反思——生命安全岂能成为牺牲品?

    唐文汉武头像唐文汉武头像
    唐文汉武6天前

    热点概况:一场车祸引发的信任危机

    2025年3月29日晚,安徽高速上一辆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标准版轿车在行驶中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爆燃,车内三名年轻女孩不幸遇难。事故发生后,遇难者家属对小米公司及雷军的回应提出强烈质疑,认为企业存在“避重就轻”“推卸责任”的行为。家属罗先生多次公开表示,小米的专项调查组未主动联系家属,仅通过客服渠道敷衍回复,且对车辆自燃、车门无法打开、智能驾驶系统漏洞等关键问题未给出明确解释。而小米官方回应称“事故仍在调查”,并强调智能驾驶功能存在局限性,但未能平息舆论风暴。这场悲剧让三个家庭变得支离破碎,同时也将新能源汽车安全、车企责任与技术伦理的争议推到了风口浪尖。

    网友发布的事故现场图片

    态度/观点:技术狂飙下,生命不能被“测试”

    1. “慰问迟到,生命消逝”:企业的冷漠比车祸更致命

    事故发生后,家属最基本的诉求竟是“得到一句慰问”,而雷军直到4月1日才发布声明,期间家属通过客服、网络不断发声却无人回应。这种“程序正义”式的处理,暴露了企业对生命的漠视——难道非要等到舆论发酵才想起“配合调查”?当家属质问“车门为何打不开”之际,小米的回应居然是“尚未接触事故车,无法作答”。试问,若事故车辆是雷军自己的家人乘坐,他还会用“调查中”作为借口吗?

    图片来源网络

    2. “智能驾驶不是免责金牌”:技术炫技必须敬畏生命

    小米SU7宣传中强调“智能驾驶”“百公里加速”等卖点,但事故调查显示:车辆在高速撞击前仅给驾驶员2秒反应时间,而智能驾驶系统对施工路障的识别能力存疑。更讽刺的是,事故车并未配备宣传中的“电池倒置技术”,导致起火后无法保护乘员舱。车企将“高科技堆砌”等同于安全,却选择性忽视极端场景的风险——这不是技术漏洞,而是对生命的侥幸!

    3. “舆论追问不是网暴,而是对真相的执念”

    遇难者家属遭受网络攻击,被指责“索赔碰瓷”“蹭热度”,但这恰恰折射出公众对车企的信任危机。当家属追问“车辆为何未锁闭车门”时,他们不是要“毁掉小米”,而是希望避免更多家庭经历同样的绝望。反观小米的回应,字里行间充斥着公关话术,却唯独缺少对生命的共情。

    结尾:安全,应是车企的最高道德

    这场悲剧揭开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遮羞布:资本在“智能”“速度”的狂欢中逐利,安全是否沦为最廉价的附属品?雷军需要回答的不仅是事故细节,更是如何让技术回归“以人为本”的本质。我们呼吁彻查真相,更希望所有车企记住:再惊艳的发布会、再傲人的销量数据,都比不上一条活生生的生命。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