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小米SU7高速自燃事件

    李X亚头像李X亚头像
    李X亚04-02


    2025年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标准版在安徽铜陵德上高速发生严重交通事故,车辆撞击护栏后自燃,造成3人身亡。事故引发公众对智能驾驶安全性和车辆设计的广泛质疑。

    事故经过与技术争议

    根据小米官方通报,事故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时速116公里,行驶至施工路段时检测到障碍物并发出减速提醒,随后驾驶员接管操作。然而,从系统预警到碰撞仅间隔2-4秒,接管后车辆仍以97公里/小时的速度撞击水泥护栏,最终引发爆燃。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官网宣称NOA功能支持“施工避让”,但此次系统仅提示接管,且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未响应施工常见的锥桶、水马等障碍物,暴露功能与宣传的落差。此外,车辆碰撞后车门疑似锁死,遇难者家属质疑逃生机制失效,小米虽解释车门配备机械应急拉手,但家属称未获实际沟通与解答。


    责任认定与行业反思

    事故责任涉及多方:驾驶员操作、车辆系统响应、道路施工警示等。法律专家指出,L2-L3级辅助驾驶下,驾驶员需承担主要监管责任,但若车辆存在设计缺陷或系统误判,车企亦需承担产品责任。此次事件将智驾技术的“过度宣传”问题推向风口浪尖。小米SU7标准版因硬件配置较低(仅单颗毫米波雷达),在复杂环境下的感知能力受限,与其宣传的“全场景适用”形成反差。行业人士呼吁车企应“有十分说八分”,避免误导用户对智驾能力的认知。

    善后与调查进展

    事故发生后,小米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警方调查,但遇难者家属反映公司未主动联系,沟通滞后引发舆论不满。目前,安徽铜陵市政府已成立工作组介入,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中。雷军公开表示“不会回避责任”,但强调尚未接触事故车辆,部分关键问题无法回应。

    此次事件不仅考验小米的危机处理能力,更为整个智能驾驶行业敲响警钟——技术革新须以安全为基石,宣传与现实的鸿沟需通过透明与审慎来弥合。

    次阅读
    评论
    1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1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