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晚,一辆搭载NOA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公路发生严重事故,车辆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爆燃起火,导致三名年轻女性乘客不幸遇难。这一事件引发社会对智能驾驶技术安全性的强烈质疑,也令小米汽车陷入舆论风暴。

事故核心细节与争议焦点
1. 智驾系统与驾驶员接管的“致命间隙”
根据小米公布的车辆数据,事故前车辆以116km/h的时速处于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状态,检测到施工路障后发出减速提示,驾驶员接管后持续减速至97km/h但仍发生碰撞。从系统提示到碰撞仅约1秒时间,暴露出人机接管的反应极限。
业内分析指出,当前L2级辅助驾驶系统对突发动态路况(如临时施工改道)的识别能力不足,且驾驶员在高速行驶中难以瞬间完成有效接管,可能因操作惯性导致失控。

2.起火原因与车门安全质疑
事故车辆在碰撞后剧烈燃烧,小米推测起火系撞击导致电池包受损,但尚未接触事故车进行详细分析。家属质疑车门是否因碰撞锁死阻碍逃生,而小米回应称无法确认车门状态。此外,该车AEB系统因设计限制未响应锥桶等障碍物,进一步引发对主动安全功能局限性的讨论。
3. 责任归属与舆论博弈
小米强调驾驶员在接管后“持续减速并转向”,并披露事故前曾多次发出分心提醒(如“请手握方向盘”),被批评试图转移责任焦点。法律界认为,责任判定需综合车辆系统缺陷、驾驶员操作合理性及道路施工方责任,但当前调查尚未明确结论。
自动驾驶技术泡沫与安全隐忧
1. 技术边界与用户认知错位
事故凸显公众对L2级辅助驾驶的过度信赖。短视频平台充斥“脱手驾驶”宣传,误导消费者将辅助驾驶等同于无人驾驶,而小米SU7激进的产品定位(如Ultra版1.98秒百公里加速)加剧了年轻用户的风险行为。
2. 测试标准与动态场景缺陷
行业专家指出,当前智驾系统测试多集中于标准路况,对施工区、临时改道等边缘场景覆盖不足。高精度地图更新滞后、传感器融合算法的局限性在此次事故中暴露无遗。
3. 监管与产业链协作迫在眉睫
小米SU7核心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依赖外部供应商,智驾功能采取“先发布后上车”模式,引发对技术整合安全性的担忧。业界呼吁建立跨企业的事故数据库,推动标准化测试和法规完善。
小米的危机与未来挑战
尽管雷军承诺“不回避责任”并配合调查,但股价暴跌、YU7发布会延期等连锁反应已显现。此次事件为高速扩张的新能源车企敲响警钟:在流量营销与性能竞赛之外,安全冗余设计、用户教育及技术敬畏心才是长期生存的关键。正如行业警示——“智驾是尝鲜的,生命是自己的”。
目前,事故调查仍在进行,真相有待警方最终披露。但无论结果如何,这场悲剧已成为中国智能驾驶发展史上的分水岭,迫使全行业重新审视技术与生命的边界。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