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悲剧之后,法律如何为小米车事件家属撑起保护伞?

    周周解天机头像周周解天机头像
    周周解天机04-02


    2025年3月29日深夜,安徽铜陵高速上的一场惨烈事故,让三个年轻生命戛然而止。一辆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在开启NOA辅助驾驶功能后失控撞上隔离带,引发爆燃,车内三名女大学生不幸遇难。这场悲剧不仅让家属陷入无尽悲痛,更将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边界、车企数据披露的法律争议推向舆论风口浪尖。面对雷军“小米不会回避”的承诺,家属更需保持理性,用法律武器为逝者讨回公道。


    一、事件核心:数据争议与责任迷雾


    事故发生后,小米迅速公布了车辆数据,包括车速、转向操作、制动信号等,试图还原“驾驶员接管后仍未能避免碰撞”的过程。然而,这一行为却引发法律争议:车企未经同意公开车主数据是否侵权?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行车数据中的行踪轨迹属于敏感信息,车企需获得用户单独同意方可披露。尽管小米官网隐私协议提到“基于公共安全可适度公开”,但律师指出,车企需证明披露行为“必须且适当”。此次事故中,小米已向警方提交数据,再主动公开是否必要?这一问题尚无定论,但数据权属的模糊性已暴露消费者在车企面前的弱势地位。


    二、法律维权:家属需握紧的三张“王牌”


    1. 产品缺陷责任

    《民法典》第1202条明确规定,若事故因产品缺陷(如辅助驾驶系统设计漏洞)导致,生产者需承担侵权责任。家属可通过司法鉴定,还原事故真相,若证实车辆存在缺陷,小米将面临法律追责。


    2. 数据知情权与隐私权

    家属有权要求小米提供完整、未经篡改的行车数据,以核查事故原因。若车企以“技术保密”为由拒绝,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知情权。同时,若数据被非法公开,家属可追究其侵权责任。


    3. 借车责任认定

    涉事车辆为车主男友名下,驾驶员为实习期内的女大学生。根据《民法典》,车主若明知借车人无驾驶资格或车辆存在隐患,需承担相应责任。这一细节或成为追责的重要突破口。


    三、行业反思:技术狂飙下的法律缺位


    此次事故暴露出智能驾驶领域的多重矛盾:


    - 宣传与实际功能脱节:车企过度渲染“智驾安全”,导致用户放松警惕。正如王传福所言,“自动驾驶是扯淡,它只是辅助功能”,但部分车企仍将其包装为“黑科技”。


    - 应急机制存缺陷:车辆碰撞后车门锁死、救援延迟,暴露出安全设计漏洞。根据《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池热失控后需预留5分钟逃生时间,但现实中这一标准是否被落实?


    - 法律监管滞后:辅助驾驶的权责边界模糊,用户与车企的责任划分缺乏明确依据。


    四、给家属的建议:理性维权,避免舆论裹挟


    1. 保留证据,启动司法鉴定

    尽快委托专业机构对事故车辆残骸、数据记录进行鉴定,固定关键证据,避免因证据灭失影响追责。


    2. 申请行政调查

    向市场监管部门提交产品缺陷调查申请,借助行政力量推动真相还原。


    3. 法律诉讼与协商并行

    在等待警方调查结果的同时,可通过法律诉讼向车企施压,要求其公开数据、承担赔偿责任。


    4. 警惕舆论陷阱

    网络舆论易被情绪左右,但法律判决需以事实为依据。家属应避免陷入“舆论审判”,专注于法律程序。


    结语:用法律之光驱散悲剧阴霾


    悲剧已成事实,但逝者的权益不应被忽视。雷军的表态是责任的开始,而非终点。家属唯有依靠法律,才能撕开事故的层层迷雾,为三个年轻生命讨回公道。这不仅是对个体的告慰,更是对整个智能驾驶行业的警示:技术进步必须以安全为底线,生命尊严容不得任何侥幸。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