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发生碰撞后爆燃,车内3人遇难,引发全网对电动车安全性的激烈争议。而此前,小米SU7曾以中保研全优+安全评级(2024年9月)、极北寒测双冠等成绩树立“公路坦克”形象,更在多次事故中保护乘员无恙。安全标杆为何突现致命事故?技术矛盾与用户恐慌亟待解答。
一、权威认证与事故矛盾:安全设计的双面性
1. 官方背书:碰撞测试全优+
小米SU7通过C-NCAP、E-NCAP等41项严苛测试,车身采用2000MPa超强钢铝混合结构,扭转刚度全球第一,甚至超越美国标准90km/h碰撞测试。中保研评测显示,其乘员保护“0缺陷”,侧气帘覆盖2.04米,安全配置“拉满”。
2. 事故暴露致命短板
此次事故中,电池热失控致全车爆燃,车门锁死阻碍逃生。尽管小米曾宣传电芯倒置设计可引导气体远离车厢,但本次火势仍快速蔓延。对比此前翻车、坠山事故中乘员舱完好的案例,极端场景下的安全设计显然存在不确定性。

二、技术争议:电池安全与智能系统的“阿喀琉斯之踵”
1. 锂电池的先天困境
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高,但电解液易燃特性难解,热失控后3分钟温度可达1000℃。小米虽强化电池壳体防护,但高速撞击下仍未能阻止爆燃,行业技术瓶颈凸显。
2. 车门解锁逻辑缺陷
事故车辆因未挂P挡导致车门未自动解锁,类似雷克萨斯2022年事故悲剧重演。小米虽配备机械把手,但电路中断时操作复杂,逃生窗口期被压缩。
3. 智能驾驶的“信任危机”
尽管SU7搭载NOA辅助驾驶系统,但施工路段识别、紧急接管响应等场景仍存漏洞。此前测试中,系统对广告牌误识别等问题亦引发用户担忧。

三、行业震动:新势力造车的安全悖论
1. 产能与安全的博弈
小米SU7上市9个月交付13.5万辆,产能达“76秒/辆”,但高速扩张背后,安全测试是否被压缩?行业质疑“智能噱头”掩盖基础安全投入。
2. 消费者信任重建难题
事故后小米紧急提交行车数据,但用户对“全优认证”与“现实伤亡”的认知割裂难以弥合。蔚来、特斯拉等品牌类似事故频发,电动车安全焦虑成社会议题。
四、用户自救指南:新能源车事故应对手册
1. 逃生优先级
机械解锁:第一时间寻找车门机械把手(位于车门底部);
破窗技巧:尖锐物击打车窗四角,优先远离火源侧;
后备箱通道:部分车型支持后排座椅放倒逃生。
2. 驾驶习惯优化
复杂路况关闭辅助驾驶,手动降速至80km/h以下;
定期检查车辆系统升级,关注电池健康度报告。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