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宁德时代回复小米SU7事故:不是我们的电池

    2025年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发生严重碰撞事故,车辆起火爆燃,导致车内三名年轻女性当场遇难。事故发生后,遇难者家属在社交媒体发声,痛诉“车门锁死、电池爆燃”的惨状,直指事故车辆安全问题。

    4月2日,宁德时代在投资者互动平台紧急回应,称事故车辆“不是我们的电池”。这一声明迅速引发舆论关注。根据工信部公示信息,小米SU7标准版的电池供应商为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弗迪电池,且用户购车时无法自主选择供应商,电池由系统随机分配。目前,比亚迪方面尚未对此事发声。

    小米公司则于4月1日表示,已配合警方提交车辆行驶数据,但尚未接触事故车辆,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中。雷军也在微博承诺“不回避责任”,但强调需等待调查结果。


    宁德时代的回应看似“划清界限”,实则暴露了电动车行业长期存在的责任推诿乱象。电池作为电动车的“心脏”,其安全性直接关乎人命,但供应商与车企之间“踢皮球”式的回应,让消费者寒心。

    事故车辆电池归属的争议,本质上是一场“信任危机”。宁德时代急于撇清关系,却未提供任何技术证据佐证,仅凭一句“不是我们的电池”难以服众。反观小米,虽然表态配合调查,但未公开涉事车辆电池供应商信息,被质疑“信息不透明”。

    更令人揪心的是,三名遇难者家属的悲痛呐喊被淹没在企业的公关博弈中。家属要求“查明真相”,但车企与供应商的“口水战”却让真相愈发扑朔迷离。电动车行业高速发展的背后,若连最基本的安全责任都无法厘清,所谓的“科技普惠”不过是空中楼阁。

    专家指出,即便是安全性较高的磷酸铁锂电池,在极端碰撞下仍可能爆燃,关键在于车企是否通过技术手段为乘客争取逃生时间。这场事故不仅拷问电池安全,更揭露了行业“重营销、轻责任”的顽疾——当巨头们忙着争夺市场份额时,谁来为普通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兜底?


    三条年轻生命的消逝,不该成为企业博弈的注脚。宁德时代的“紧急撇清”与小米的“等待调查”,都需直面公众最朴素的追问:到底谁该为事故负责?

    电动车行业的未来,不能只靠续航里程和智能功能的“内卷”,更需建立透明的安全追溯机制。当每一次事故都能被清晰归因,当每一块电池都有明确的“身份标签”,消费者才能真正安心。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