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29日,安徽铜陵高速路上,一辆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以116km/h的速度撞上施工隔离带,随后爆燃成火海。车内三名大四女生,本该在次日踏入公务员考场,却因车门锁死、电池爆燃等设计缺陷,最终命丧火场 。这场事故,不仅让小米股价单日暴跌700亿港元,更揭开了智能驾驶技术狂飙背后的致命隐患。
智能驾驶,宣传的“神话”与现实的“陷阱”
小米SU7标准版搭载的纯视觉智驾系统(无激光雷达),在夜间复杂路况下暴露出致命短板:碰撞前2秒才发出预警,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不足2秒,远低于人类平均3.5秒的应激阈值 。更讽刺的是,车企在发布会上高调宣传“防弹西瓜”般的安全性能,用户手册却标注“不响应锥桶等静态障碍物” 。这种“选择性披露”,让62%的消费者误将L2级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酿成致命后果 。
设计缺陷,逃生通道与电池安全的双重溃败
事故中最刺眼的细节,是车门锁死与电池爆燃。家属称撞击后车门无法解锁,而业内人士指出,电子锁依赖低压供电,碰撞断电后机械拉手可能因高温变形卡死 。更荒诞的是,小米引以为傲的“倒置电芯”技术,在高速碰撞中未能阻止热失控,电池包直接受压爆燃,与宣传的“安全神话”背道而驰 。对比懂车帝64km/h碰撞测试中的“优秀表现”,这场真实事故无情戳穿了实验室数据的遮羞布 。
危机处理不及时,第一时间的担当在哪里
小米在事故后四天未主动联系家属,仅通过警方转达信息,被批“技术堆砌,缺乏人文关怀” 。更值得玩味的是,雷军高调宣称“不回避问题”,却未解释为何AEB系统未启动、安全气囊是否正常弹出等关键细节 。这让人想起回音必暴雷后董事长第一时间“以死谢罪”的对比,资本逐利的冷漠与生命至上的口号形成刺眼反差 。
行业警钟,技术跃进不能以生命为代价
这场事故暴露的,是新能源车行业的集体焦虑:为内卷牺牲安全冗余,用“性能参数”掩盖设计缺陷。数据显示,60%的智驾测试里程依赖模拟数据,夜间实测不足200公里 ;部分车企为追求续航,将电池包厚度压缩至行业均值的85%,埋下安全隐患 。当车企把“智能驾驶”变成营销噱头,把用户当“小白鼠”,终将自食恶果。
老F有话说
小米SU7的爆燃,不是第一场智能驾驶事故,也不会是最后一场。它映射出技术狂飙下的安全赤字,照出资本狂欢下的伦理真空。但愿三个花季生命的消逝,能让行业真正明白,在速度与安全的天平上,永远没有“差不多”的余地。毕竟,生命面前,再炫酷的科技都该俯首称臣。
关注老F享思想清茶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