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小米SU7安徽碰撞事故核心简述

    事件背景

    2025年3月,安徽铜陵某施工路段发生一起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碰撞爆燃事故,造成人员伤亡。4月2日,小米汽车发布6大问题回应,针对事故车辆状态、救援措施及技术争议进行说明,引发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的广泛质疑。

    核心回应内容

    1. 事故处理流程


    • 小米称事故发生后立即联系车主(非本人驾驶),并协助报警、呼叫急救。


    • 专项小组于3月30日抵铜陵,31日向警方提交车辆行驶数据,4月1日尝试与家属会面未果。


    • 事故车辆未被拉回北京,仍由警方保管。


    2. 事故技术细节


    • 路况与车速:事发时道路因施工封闭,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初始时速116km/h,碰撞前降至97km/h。


    • 起火原因:推测因猛烈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导致整车系统受损,排除自燃可能。


    • 车门解锁争议:尚未接触车辆,无法判定事故时车门状态。


    • AEB功能:系统检测障碍物后启动减速,但因驾驶员接管退出辅助驾驶,AEB未响应静态障碍物(水泥桩)。


    公众质疑焦点


    • 安全设计漏洞:网友@车圈柯南指出施工路段限速60km/h,质疑NOA系统允许超速93%的合理性。


    • 逃生机制缺陷:说明书显示“碰撞后车门解锁需电源正常”,汽车安全专家李骏警示“电池起火仅需7秒,逃生窗口极短”。


    • 行业技术短板:知乎热帖披露圆柱电池包抗冲击测试普遍不足,宁德时代工程师称“行业赌概率”。


    涉事方与地点

    • 人物/机构:小米汽车、车主(非驾驶者)、

    • 地点:安徽铜陵某施工路段。

    事件影响

    • 事故暴露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系统阈值设定、电池安全防护及紧急逃生机制三大隐患。

    • 公众舆论从单一事故转向对行业“重营销轻安全”模式的批判,小米SU7广告词“军工级防护”与事故视频形成强烈反差。

    • 维权律师王志伟指出“车企与家属信息不对等”,家属受访称“未获道歉”引发共情,加深公众信任危机。

    总结

    此次事故将小米SU7推向技术伦理与商业责任的风口浪尖,既揭示智能驾驶时代“系统接管与人为控制”的边界模糊问题,也拷问新能源汽车行业安全标准的完善性。官方回应未能彻底平息争议,反而引发更广泛的安全焦虑,成为新能源车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警示案例。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