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小米SU7高速爆燃事故引争议:车主质疑质量问题,真相待解

    热心葡萄L头像热心葡萄L头像
    热心葡萄L04-02


    2025年3月29日,安徽德上高速发生一起惨烈事故,一辆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标准版在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以116km/h行驶时,因施工改道撞上隔离带水泥桩,随后爆燃致车内3名年轻女性身亡。事故引发全网关注,而车主与小米双方的不同立场,更让事件陷入舆论漩涡。

    焦点1:车主质疑车辆安全性能,甩锅嫌疑引争
    据车主称,事故车辆由其女友驾驶,三人均为小米忠实粉丝。车主质疑车辆存在“碰撞后车门锁死无法逃生”及“电池起火”等质量问题,并指出小米官方未主动联系家属,态度消极。然而,小米回应称已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警方调查,但因未接触事故车辆,暂无法分析车门解锁和起火具体原因,仅推测起火系撞击导致系统严重受损,并非“自燃”。

    焦点2:技术细节与安全功能存疑
    事故发生时,车辆NOA系统在碰撞前2-4秒发出预警并减速,驾驶员接管后1-3秒内发生碰撞,反应时间极短。小米SU7标准版的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虽覆盖8-135km/h,但官方承认其不识别锥桶、水马等障碍物,且此前曾出现类似场景下AEB未触发的案例。此外,小米客服提到车辆配备应急解锁装置,但家属称未成功使用,具体操作是否得当仍待调查。


    焦点3:公众情绪与品牌信任危机
    车主作为忠实用户,情感上难以接受事故结果,质疑声夹杂对品牌信任的动摇。而小米CEO雷军公开承诺“不回避责任”,并强调配合警方调查的透明度,试图平衡公众期待与企业责任。然而,二级市场已现震荡,小米股价单日跌幅超5%,市值蒸发近700亿港元。

    中立视角:理性看待,真相需时间
    事故责任认定需等待警方调查和车辆技术分析结果。车主的情感诉求与企业的技术解释均需更扎实的证据支撑。新能源车安全本就是复杂议题,此次事件既暴露智能驾驶的极限场景挑战,也警示用户需理性看待技术边界。

    结语
    生命逝去令人痛心,但真相不能仅凭单方陈述。期待警方权威结论,也为行业安全标准敲响警钟。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