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小米SU7高速爆燃,全是智能驾驶惹的祸?安全该由谁说了算?

    2025年3月29日深夜,安徽铜陵高速上一道刺目的火光撕裂夜空。

    一辆橄榄绿色的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撞上隔离带水泥桩后爆燃,车内三名女大学生在烈火中失去生命。

    这场事故不仅让三个家庭陷入深渊,更将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争议推向顶点。

    有网友在看到事故后,默默做下了决定。

    智能驾驶再安全,也没有自己盯着安全。

    遇难者罗某的母亲颤抖着回忆,女儿曾驾驶这辆SU7跨越千里,途中兴奋地展示智驾系统如何“解放双手”。

    母亲反复提醒“技术不成熟”,女儿却用车企宣传的数据反驳:“你看,它能识别障碍、自动刹车!”直到悲剧发生,这位母亲才意识到,那些冰冷的参数背后,藏着致命的认知鸿沟。

    事故细节更令人窒息:从NOA系统预警到撞击仅2秒,车速从116km/h降至97km/h,驾驶员接管后的方向盘转动不足23度。

    而车门疑似锁死、电池爆燃的惨状,让小米宣称的“应急拉手”沦为纸上谈兵——浓烟与火光中,三个年轻生命甚至来不及摸索储物格下的机械开关。

    这场悲剧暴露的不仅是技术漏洞,更是整个行业的傲慢。

    新能源车企热衷用“激光雷达探测500米”“算力超越人脑”等话术营销,却对极端场景下的系统局限避而不谈。

    正如事故中NOA未能识别夜间施工改道,纯视觉方案在复杂路况下显得力不从心。而法律空白更让消费者维权举步维艰:L2级辅助驾驶的事故责任几乎全由驾驶员承担,车企却以“用户需随时接管”轻松免责。

    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残酷现实:当前智能驾驶的底层逻辑存在致命矛盾。

    系统要求人类在“放松警惕”与“瞬间接管”之间无缝切换,这本身违背人性——当车辆99%的时间表现完美,谁能在1%的危机时刻保持绝对专注?

    更值得警惕的是资本与技术的共谋。

    小米SU7上市一年狂销15万辆,雷军高调宣布“2025年冲击35万辆目标”。但当销量狂奔时,安全却被压缩成财报脚注:2024年11月,70多位车主因自动泊车系统Bug导致碰撞,小米轻描淡写“承担维修费”了事。

    这次爆燃事故后,股价单日蒸发超700亿港元,资本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公众信任的崩塌。

    三名女孩的遗物中,留着赴安徽考编的复习资料。

    她们本该拥有平凡却充满希望的人生,却成了智能驾驶狂飙时代的祭品。这场悲剧不该止于车企的危机公关,而应成为行业变革的转折点。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