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致3人遇难 智能驾驶安全争议再升级

    成熟轮船wd9头像成熟轮船wd9头像
    成熟轮船wd904-01

    2025年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省铜陵市枞阳高速路段发生严重交通事故。车辆在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高速行驶时碰撞隔离带水泥桩后爆燃,造成车内3名年轻女性身亡。该事件因涉及智能驾驶系统安全边界、车辆应急设计缺陷等核心问题,引发社会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深度讨论。

    事故还原:智能驾驶接管失败与致命3秒

    根据小米公司4月1日披露的行车数据,事故发生前,车辆以116km/h时速行驶在NOA智能辅助驾驶模式下。22时44分24秒,系统检测到前方施工路障并启动减速,1秒后驾驶员接管车辆。然而,在接管后的1-3秒内,车辆因转向操作失误(方向盘左右偏转超23度)与隔离带发生剧烈碰撞。碰撞后系统触发紧急呼叫(Ecall),但车体迅速起火,最终导致乘员无法逃生。

    值得注意的是,事故路段因施工改道至逆向车道,夜间能见度较低,进一步加剧了操作难度。小米强调,涉事车辆未搭载激光雷达,其NOA系统基于纯视觉方案运行。

    家属质疑:车门锁闭与起火机制成焦点

    遇难者家属通过社交媒体披露,事故后车门因“断电锁死”无法手动开启,且车辆爆燃速度远超常规自燃时间线。对此,小米回应称,车门应急机械拉手位于储物格下方,理论上断电仍可操作,但未透露具体解锁状态。

    行业专家指出,新能源车碰撞后起火多因电池结构受损,但此次事故中车辆前舱完全烧毁,难以判定起火是否与电池热失控直接相关。此外,小米SU7标准版未配备电芯倒置技术,进一步增加了火势蔓延风险。

    技术争议:L2级智驾的责任边界

    事故暴露出L2级辅助驾驶系统的致命短板:

    1. 系统响应局限:NOA功能在驾驶员接管后1秒即退出,而行业标准要求人机共驾状态下系统需持续监控;

    2. 风险预警不足:AEB功能仅针对车辆、行人等特定目标,对锥桶、水泥桩等障碍物无响应;

    3. 责任界定模糊:尽管事故最终归因于驾驶员操作,但公众质疑车企是否过度宣传智驾能力,导致用户产生“脱手依赖”。

    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专家王建民表示:“L2级系统本质仍是‘辅助’,车企需以更醒目标识提示功能边界,而非营造‘自动驾驶’假象。”

    行业震荡:智驾狂飙下的安全警钟

    事故引发资本市场剧烈反应,小米集团股价单日下跌5.49%,市值蒸发近700亿港元。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公众对智能驾驶信任度的动摇——调查显示,42%的消费者认为“车企过度夸大智驾安全性”。

    与此同时,行业内部开始反思宣传策略。此前,小鹏、华为等企业均以“无接管”“脱手体验”作为智驾卖点,而此次事件或推动监管部门出台更严格的功能宣传规范。苗圩近期公开批评:“‘高阶智驾’是伪概念,L3未落地前,所有宣传都应谨慎。”

    法律与制度挑战

    尽管事故调查仍在进行,法律界已展开多维讨论:

    · 产品责任:若证实车辆存在设计缺陷(如应急解锁失效),小米或面临产品责任诉讼;

    · 保险理赔:智驾模式下事故责任险的赔付标准尚存争议;

    · 数据透明度:车企是否应实时公开完整行车数据以保障公众知情权。

    北京某律所合伙人指出:“此案可能成为智能汽车事故判责的里程碑,关键在于系统日志能否证明驾驶员是否及时响应预警。”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