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安徽致命智驾3死背后:母亲曾多次劝告女儿,盲目相信智驾很危险

    ZFY邹华剪辑头像ZFY邹华剪辑头像
    ZFY邹华剪辑04-01


    智能驾驶技术在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中被视为未来汽车行业的突破口。

    然而,一场惨痛的交通事故提醒我们,过度依赖尚未成熟的科技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3月29日晚,武汉某高校的学生罗某与朋友李某、霍某相约前往安徽池州参加事业编制考试。

    原本计划乘坐高铁的她们选择自驾,以期更便捷的旅程。然而,开车上路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

    罗某驾驶的橄榄绿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未能完成这场青春之旅。她父亲送给她的这辆车配备了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是她与男友间共同的宝物。

    在深圳至武汉的长途驰骋期间,她曾向母亲张洁展示过智驾功能的“便利”和“安全”。面对母亲的担忧,罗某坚定地表示,这项技术已经获得了包括专家和用户的认可。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当天晚上10点27分,罗某以116km/h的速度启动了智能驾驶。一切似乎都很平稳,直至17分钟后车辆与高速护栏发生了致命碰撞,引发火灾,罗某与李某当场死亡,而霍某因抢救无效离世。

    医院参与急救的医生透露,前排两人“烧没了”,让人不忍直视。

    事故发生时,罗某在最后几秒才尝试手动接管车辆,证明对技术的过度信任带来了一场无法逆转的悲剧。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张洁认为智能驾驶技术未能在关键时刻拯救女儿,她将责任指向了小米公司。

    然而,在手册中明确指出,智能驾驶仅仅是辅助,驾驶员始终需要保持对车辆的控制,不能替代个人判断。

    事件发生后,小米公司的态度成为焦点。尽管他们声称第一时间成立专项调查组并提交有关数据,与家属取得联系,张洁仍希望公司能更主动地与受害者家属沟通,让这起悲剧成为推动技术完善的契机。

    这场事故不仅引发了公众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热议,更是对我们在科技发展历程中如何权衡信任和谨慎的思考。

    从这起悲剧中,我们应吸取的教训不仅仅关乎驾驶技术的进步,更涉及对生命的珍视与审慎。

    18岁至23岁的年轻生命葬身于高速公路,让我们反思这一快速奔跑的时代中,需要慢下来,谨慎前行。科技带来的便利不可否认,但始终要记得,它只是工具而非万能守护者。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