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杂路况成自动驾驶“试金石”
拥堵的十字路口、突然横穿的电瓶车、暴雨中模糊的车道线……这些场景曾是自动驾驶的“噩梦”。但2025年最新测试显示,以元戎启行Driver 4.0为代表的“无图智驾”系统,已能在无高精地图支持下,完成90%以上的城市复杂路况自主通行。例如,在深圳晚高峰的城中村窄路中,车辆可精准识别临时占道摊位,并主动减速绕行,全程无需人工接管。

“实时感知”取代“地图依赖”
传统方案依赖高精地图(厘米级精度)预存道路信息,但遇到修路、改道等突发情况容易“抓瞎”。新一代技术通过三项革新破局:
1. 多传感器融合: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摄像头,在雨雾天气仍可构建360°环境模型;
2. 端到端AI决策:模仿人类司机思维,直接根据实时感知数据规划路径,响应速度提升40%;
3. 长尾场景学习:通过百万公里路测数据训练,系统可识别“外卖小哥急刹变向”等特殊场景,规避风险。
仍有三大“拦路虎”
尽管技术进步显著,但实测中仍暴露问题:
1. 极端天气干扰:大暴雨时,摄像头误判红灯概率上升15%;
2. 伦理决策困境:面对“避让行人还是保护乘客”的极端场景,算法缺乏统一标准;
3. 法律责任真空:国内尚未明确自动驾驶事故的权责划分,车企和用户均持观望态度。
从“能用”到“好用”还需多久?
行业共识认为:
- 短期(2026年前):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将成主流,适用于高速、园区等封闭场景;
- 长期(2030年后):L4级(高度自动驾驶)或率先在出租车、物流车领域落地,成本有望降低60%。
消费者需理性看待宣传,现阶段仍应保持“手不离方向盘”的警惕。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