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安徽致命智驾3死背后母亲曾多次劝告女儿盲目相信智驾很危险

    安徽铜陵德上高速发生的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智能辅助驾驶事故,造成3名年轻女性身亡引发社会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深刻反思。以下是事件核心信息及背后争议的梳理


    3月29日晚,罗某等3名大学应届生于安徽池州参加事业编考试返程途中,驾驶小米SU7以116km/h时速开启NOA智能辅助驾驶。车辆在施工路段识别障碍后减速,驾驶员接管后尝试转向并踩刹车,但最终以97km/h速度撞上水泥护栏,导致车辆爆燃,三人不幸遇难。家属称前排两人烧没了后排伤者送医后不治身亡

    罗某母亲张洁曾多次提醒女儿智驾技术不成熟但罗某认为系统安全可靠事故数据显示,罗某在碰撞前几秒才接管车辆,家属质疑2秒内反应不现实

    小米声明称已提交车辆数据并配合调查,但家属表示未收到官方联系,仅知车辆被拉往北京鉴定。用户手册虽注明“驾驶员需始终控制车辆”,但家属认为厂商宣传强化了用户对智驾的信任

    ◦ 感知能力不足:标准版SU7未配备激光雷达,依赖纯视觉方案,夜间对静止障碍物识别存在局限。

    ◦ 制动效果存疑:从116km/h降至97km/h的2秒内,制动踏板开度仅38%,专家分析刹车可能已无法避免碰撞

    ◦ 自燃与车门锁死:家属质疑碰撞后车辆爆燃及车门无法开启,但小米称车门配备机械应急拉手,国标对高速碰撞解锁无强制要求

    • 安全认知鸿沟:事件暴露消费者对智能驾驶“过度信任”与技术实际水平的差距,专家强调辅助驾驶≠自动驾驶

    监管与技术迭代:业内呼吁完善智能驾驶测试标准,尤其针对夜间施工等复杂场景,并加强用户安全教育

    这起悲剧既是技术事故,也是人因事故。它再次警示:智能驾驶的安全边界需被理性认知,厂商在宣传中应更强调“辅助”本质,而用户需始终保持对车辆的控制权。唯有技术、法规与用户意识共同进步,才能避免类似惨剧重演。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