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 29 日深夜,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发生的严重交通事故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辆处于智能辅助驾驶状态的小米 SU7 标准版车辆,在施工路段发生碰撞后起火燃烧,事故最终导致三名乘员不幸遇难。随着涉事企业及相关部门相继公布调查信息,这起事件正成为智能电动车安全领域的重要案例。

根据小米公司披露的行驶数据,事故车辆在 22 时 27 分激活 NOA 导航辅助驾驶功能,系统以 116 公里 / 小时的速度保持行驶。约 17 分钟后,车辆在施工封闭区域检测到路障并触发警报,随即启动自动减速程序。关键时间节点显示,系统在碰撞发生前 1 秒发出 "请注意前方障碍" 提示,此时时速已降至 97 公里,驾驶员接管车辆后实施转向操作,但仍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剧烈碰撞。
事故现场勘查显示,车辆在撞击后动力电池出现爆燃现象,火势迅速蔓延至全车。据现场目击者描述,事故车辆采用隐藏式门把手设计,碰撞后车门机械结构失效,外部救援人员难以实施有效破拆。铜陵市相关部门证实,车上三名乘员均系非车主身份的年轻女性,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非车主驾驶状态。
小米公司专项工作组在事发次日抵达现场,向警方提交完整的车辆运行数据包。根据公开信息,该数据包含有驾驶模式切换记录、制动系统响应曲线及方向盘转角等关键参数。值得关注的是,数据显示驾驶员在系统发出警报后 0.8 秒内完成接管,但受限于车辆动态响应特性,转向操作未能避免碰撞发生。
此次事故引发公众对智能驾驶系统的多重质疑。行业专家指出,当前 L2 + 级辅助驾驶系统在复杂路况下的应变能力仍存局限,特别是面对临时施工改道等非标准场景时,系统决策逻辑与人类驾驶员的协作机制需要深度优化。清华大学车辆工程研究院王教授表示:"人机共驾模式下,系统如何平衡控制权交接时机与车辆动态稳定性,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事故暴露的电池安全与应急逃生问题同样引发热议。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数据显示,2024 年国内纯电动车事故中,碰撞后车门无法开启案例占比达 12%,其中涉及隐藏式门把手的车型占比超过八成。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已启动专项研讨,拟推动制定更严格的紧急逃生装置强制标准。
小米集团在最新声明中强调,将全力配合公安机关调查,承诺依据最终责任认定结果依法处理善后事宜。企业发言人表示,工程团队正对事故数据进行逆向推演,计划在三个月内发布系统优化方案。与此同时,工信部已约谈多家智能车企,要求全面排查辅助驾驶系统在施工路段的应对策略。
这起惨痛事故为高速发展的智能电动车产业敲响警钟。在追求技术创新与设计美学的过程中,如何筑牢安全底线,完善人机协同机制,建立更有效的应急防护体系,已成为全行业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随着调查的深入,相关进展或将推动我国智能汽车安全标准实现跨越式升级。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