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颠覆之战:小米、比亚迪、华为、小鹏谁能笑傲2025智驾江湖?

    自若清泉vm头像自若清泉vm头像
    自若清泉vm03-29

    技术路径分化——硬件堆砌、全栈自研与纯视觉之争

    比亚迪:以“数据规模+成本控制”为核心,通过天神之眼方案(A/B/C三档)覆盖不同价位车型,依赖Momenta合作方案与自研并行。其优势在于超400万辆L2+车型的数据积累,单日训练里程达1.5亿公里,但算力依赖外部租赁,算法成熟度弱于头部玩家。

    华为:全栈自研的“六边形战士”,乾崑ADS 3.0实现BEV+GOD融合感知,支持无图城市NOA,覆盖90%场景。自研激光雷达、昇腾芯片及多域融合能力,技术闭环优势显著,但合作车企深度绑定存风险。

    小鹏:孤注一掷押注纯视觉路线,AI天玑5.4.0取消激光雷达,依赖LOFIC架构优化逆光/暗光表现。虽成本低,但数据迭代效率受限于销量(2024年仅19万辆),长期或难敌激光雷达普及趋势。

    小米:以“硬件冗余+快速迭代”突围,SU7搭载双Orin芯片+激光雷达组合,2025年实现门到门全场景智驾,技术落地速度比肩头部。其生态协同能力(手机+AIoT)或成差异化变量。

    硬件配置

    算法框架

    落地进度与用户反馈——谁在“画饼”,谁在兑现?

    • 华为:ADS 3.0已搭载于问界M9、阿维塔07等车型,用户反馈“有路就能开”,但复杂路口仍需接管。

    • 比亚迪:天神之眼C方案(高速NOA+自动泊车)下放至8万级车型,被质疑“功能阉割”,但凭借价格优势拉动销量。

    • 小鹏:城市NOA覆盖10城,P7+泊车能力获好评,但MAX版本交付延期引发信任危机。

    • 小米:2024年4月上线高速NOA,6月扩展至10城,2025年目标实现全场景覆盖,早期用户评价“流畅度超预期”,但高精地图依赖问题待解。

    数据支撑:2024年麦肯锡报告显示,消费者对L2+智驾付费意愿提升至42%,但仅18%愿为“期货功能”买单,实用性成关键决策因素。

    技术差异

    覆盖率

    未来3年趋势预测——端到端、激光雷达平民化与数据霸权

    1. 端到端大模型普及:2027年渗透率或超70%,华为、理想已布局“感知-决策-控制”全链路模型,比亚迪借数据规模后来居上。

    2. 激光雷达降至千元级:2025年比亚迪自研雷达量产,小鹏纯视觉路线或被迫转型,10万级车型标配激光雷达成可能。

    3. 数据闭环定生死:比亚迪日均1.5亿公里训练里程碾压新势力,华为通过多车企合作补足数据短板,小米需加速生态用户转化。

    端到端大模型对比

    个人观点:智驾竞争将从“功能有无”转向“体验优劣”,车企需在安全冗余与成本间找到平衡。小米若打通“手机-车-AI”实时反馈链,或重构用户体验标准。

    “2025智驾争霸,华为的硬核自研、比亚迪的规模碾压、小鹏的激进路线、小米的生态野心……你最看好哪家?留言区聊聊!”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