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点尖锐的。
现在涉及比亚迪的批评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供应商账期问题,大家喜欢用「迪链」来代指;另一个是雇主责任问题,其中最常被提及的就是巴西老公事件。
对此比亚迪是怎么回应的呢?
比亚迪没有回应。
我对这两个问题都做了详细调研。国内汽车厂家的账期数据是这样的:

比亚迪账期被水印挡住,数据是128天。数据来源:Wind资讯
上汽和比亚迪的应付账款总额都相对较高,但是对营收的占比却最低;东风和赛力斯又正好相反,应付账款最少,但是占营收的比例却最高。
简单来说,迪子在国产汽车里的账期已经是最短那一批了。
如果你非要说128天还是太长,应该继续缩短,短至货到付款,最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司机把零配件运到工厂,出纳就现场打钱……这真做不到,制造业不是这么运转的。
产业链这个东西,不是你去超市买瓶水,现付现结。只要是涉及到供应链的事情,都有账期这个概念。哪怕你装修一套房子,也不可能装修公司离场你立刻结清,压半年到一年尾款是正常操作。
很多人拿迪厂的1985亿应付账款说事儿。意思是欠了供应商快2000个亿不付,公司发展全靠供应商垫款,要把供应商拖死了云云……
实际情况是什么?实际上应付账款反映的是对外采购规模。
你企业体量越大、营收越高,那么对外采购金额也就越高,对产业链的带动作用也就越强,对GDP的提升和对经济增长贡献也就越大。
换句话说,你对上游产业链贡献越大,你在财报上的应付账款就越高。
不懂产业经济的网友觉得供应商被比亚迪欠了2000个亿,一定哭爷爷告奶奶活不下去;实际情况是一家公司一旦进入比亚迪供应链,立刻会股值大涨,股东信心暴涨,连销售经理出去跑业务腰杆都更直了。
批评者总是强调有2000亿没付,然而站在产业经济角度上,是比亚迪从外部市场采购了2000个亿。
我劝各位放过比亚迪的供应商吧!迪厂本来就有全产业链的倾向,你再念叨迪链,迪子干脆连玻璃和轮胎都自研,一分钱不从外部买了。
你猜比亚迪的1.3万家外部供应商是会谢谢你呢,还是谢谢你?

上面提到的128天是Wind资讯统计的数据,BYD官方给出的数据是127天,互相印证可以认为属实
我为什么要在这道ESG报告问题下聊供应商账期呢,因为供应商关系是价值链最重要的一环,而价值链是ESG里「S」(Social,社会)框架的重要环节。
迪厂这种理工技术直男吧,被骂了也不还嘴,委屈巴巴地写到什么可持续发展报告里,指望所有网友都像理工男读论文一样去自行挖掘发现真相么?再比如前段时间被骂上热搜的压价供应商事件,其实是采购量上来以后正常的降本增效管理,国内外汽车行业都是这么做的,结果就迪厂被骂。
迪子是怎么处理的呢,他跑去供应商大会上解释去了……供应商需要听你解释么,供应商干了这么多年,能不知道咋回事么!应该给公众解释才对啊……
以上说的是企业可持续发展里的供应链管理环节。这个S(社会)框架里还有一环叫员工权益,也是比亚迪最有争议的两个环节之一。
关于这个话题我不想多做解释。因为我的前职业是hr,我要给比亚迪说话,你们会骂我给资本家洗地云云。
我只提出一个观点,叫「均值回归」。我在以前的内容里详细解释过,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行业和一家企业的工资待遇,不可能远离社会平均水平太多,太高或太低都会引发均值回归。
除非你选择自我封闭策略,就是说不扩张,做小而美。胖东来就采取了这个策略。
如果想在全国各地开厂、开店,采取积极的扩张策略,就一定会发生均值回归。
我对国内劳动者权益问题既悲观又乐观。悲观是由于受均值回归原理限制,没有哪个行业能单独完成分配改革;乐观是因为所有行业、所有企业或早或晚都会以「水涨船高」的方式实现——或主动提高,或被迫提高。总之不提高就会被淹没。
u1s1,比亚迪在这个收入分配改革进程里,是起到正面作用的。我列几个数据给各位参考:
2024年比亚迪员工总数接近97万人,其中超过30岁的占56.5%,很多行业会出现的35岁被优化问题,在比亚迪不会出现。当然,报告没有披露超过35岁的数据,你也可以说我这个结论很牵强;
截止到2024年,比亚迪的残疾员工人数为4630名。某方便面厂家曾因吸纳残疾人就业被夸上热搜,比亚迪这个数据却从未有人讨论过;
2024年比亚迪招聘的应届生数量是1.1万名。搞人力资源的都知道2024年应届生招聘是什么情况,大多数企业都收缩了名额,有的干脆一个应届生都不招,比亚迪自己就解决了一万多人;
某厂经常因为员工持股计划被夸。比亚迪也有,而且迪子搞的是「0元」持股计划,而不是说让你拿工资去买。有的员工持股计划的本质是员工集资,比亚迪是直接给、真的给,已经有12000名员工因此受惠。

在网上的舆论气候里比亚迪是血汗工厂,而在人才和招聘行业,比亚迪拿到过多个优质雇主奖项。这就是信息茧房效应下的舆论割裂。至于这种割裂是怎么来的……也不必去怪黑公关,谁让迪子自己太朴实太老实呢?
做出了成绩不主动讲,等着老师和家长自己发现了表扬你?这年头可不兴老实孩子了。
ESG框架里有很多东西,前排有答主解释过概念了,包括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治理(Governance)三个大项,具体又有碳排放、资源回收、产品安全、用户隐私、股东权益等等很多个小项。
我只分享了社会(S)框架下的供应链利益和员工权益两个话题,其他角度就不解读了。
我估计有网友会不喜欢欧洲搞的这一套偏左的东西,但其实这个ESG理念是对的,我们国家提可持续发展也已经提了很多年。不必觉得这是什么势力打压我们的手段,力争实现可持续的梦想,这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同样也是我们自己的梦想。
今年比亚迪首次按照这个框架出报告,也符合它越来越靠前的行业地位和出海目标。有的企业是先提理念再做实务,比如特斯拉;比亚迪是发展阶段到了以后,把该承担的责任承担起来,比较务实。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