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被网友戏称为“汽车界小米 SU7”,MONA M03是的生产成本是多少?

    2024 年 8 月,小鹏汽车以 11.98 万 - 15.58 万元的定价推出 MONA M03,在新能源市场掀起轩然大波。这款被网友戏称为 “汽车界小米 SU7” 的紧凑型轿车,如何实现低价与高性价比的平衡?其生产成本控制策略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生产成本区间与结构拆解

    基于小鹏 2024 年财报披露的 8.3% 汽车毛利率,结合车辆定价反向推算,MONA M03 的单车生产成本约为 8.5 万 - 12.5 万元。这个成本区间包含研发分摊、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全流程费用,其核心成本结构呈现典型的新能源汽车特征:电池与电驱系统占据 35%-40% 的最大份额,车身与底盘占比约 20%,智能化配置投入 15%-20%,剩余部分为人工、制造费用等常规支出。

    在动力总成领域,小鹏采用自研电驱系统与宁德时代定制化电池方案,通过技术迭代将电池包能量密度提升至行业领先的 200Wh/kg。车身架构方面,M03 并未采用高端车型的一体式冲压工艺,转而使用传统分体冲压方案,仅此一项便节省 15% 的车身制造成本。这种取舍在车门铰链、密封胶条等细节处同样可见 —— 冲压铰链替代型钢铰链、三道密封条代替四道密封设计,每个零部件都渗透着成本控制的智慧。

    全产业链降本组合拳

    MONA M03 的成本控制是系统性工程。研发端,与滴滴合作的造车项目历经 4 年沉淀,40 亿元研发投入通过规模化生产实现边际成本递减。生产端,肇庆工厂的自动化率提升至 85%,焊接车间实现 100% 机器人作业,单台设备利用率较传统产线提升 30%。供应链管理上,小鹏将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从 120 家精简至 80 家,电池 Pack 成本较上一代车型下降 12%。

    在用户感知明显的配置层面,工程师团队实施精准刀法:保留电动尾门、45W 快充等实用功能,取消座椅通风、香氛系统等非刚需配置。智能化方面,虽未搭载 XNGP 高阶智驾系统,但标配的 XPILOT 基础版已涵盖 L2 级辅助驾驶功能,在成本与体验间找到平衡点。这种 “看得见的厚道与看不见的精简”,使得 M03 在 10-15 万区间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行业坐标系中的成本博弈

    横向对比显示,MONA M03 的生产成本控制优于同价位的比亚迪秦 PLUS EV 约 5%-8%。这种优势源自三电系统的垂直整合能力与小鹏特有的电子电气架构。但相较于特斯拉 20% 的行业标杆毛利率,小鹏 8.3% 的毛利率揭示出残酷现实 —— 低价策略虽打开市场,却尚未形成健康盈利模型。

    成本控制的代价同样不容忽视。与 AION S 高度相似的外观设计引发 “借鉴” 争议,后排一体式头枕、钣金裸露等细节处理,暴露出成本压缩对用户体验的潜在影响。如何在控制成本与保持品牌调性之间找到平衡,成为小鹏后续车型的重要课题。

    成本优化的未来空间

    随着 G3i 产线转产 M03 带来的产能爬坡,小鹏预计在 2025 年实现 15% 的制造成本下降。800V 高压平台、CTC 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等储备技术,有望将电驱系统成本再压缩 20%。海外市场的拓展则为规模化效应打开新空间,欧洲工厂的落地将使单车物流成本降低 30%。

    在智能化降本领域,小鹏计划通过算法优化将智驾系统硬件成本削减 25%,自研芯片项目预计 2026 年量产,届时智驾模块成本有望下降 40%。这些技术储备将支撑 M03 在生命周期内持续提升性价比优势。

    从生产成本视角审视,MONA M03 既展现出新势力车企的降本智慧,也暴露出行业转型期的生存困境。这款 “价格屠夫” 车型的成功,印证了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技术驱动向成本驱动转型的趋势。当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谁能将成本控制转化为持续创新能力,谁就能在新能源赛道的下半场赢得先机。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