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之前,请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每天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故事,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章:中国汽车合资“开荒者”——北京吉普的诞生
老员工张建国(北京吉普第一代车间主任,现退休):
“1983年那会儿,咱北京汽车制造厂和美国汽车公司(AMC)签合同,说要搞合资生产吉普车,全厂都沸腾了!那时候中国路上跑的车,要么是‘红旗’,要么是‘212’,哪见过外国车啊?AMC的CJ系列四驱车图纸往桌上一摊,技术员眼睛都直了。”
关键节点
1984年1月15日,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BJC)正式开业,成为中国第一家整车合资企业,比上汽大众(1984年10月签约)还早半年。
1985年,首款国产切诺基BJ/XJ213下线,售价高达16万-30万元,比当时北京212贵几倍,“老百姓买不起,部队和单位成了主要客户”。
外方变迁:
-AMC背后的大股东其实是法国雷诺(持股59%),但雷诺为了甩掉AMC的亏损包袱,才促成了这次合作。
1987年,克莱斯勒以15亿美元收购AMC,北京吉普的外资方一夜之间变成了克莱斯勒。“美国人一来,就开始调整生产线,国产化率从零到60%,硬是熬了快十年”。
第二章:戴姆勒入局与“北戴克”的混血时代
前北戴克高管李华(曾任北京奔驰-戴克市场部经理):
“2000年前后,克莱斯勒自己都快撑不住了,结果被戴姆勒-奔驰用383亿美元吞并,成了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北京吉普也跟着改名‘北京奔驰-戴克’,听起来像个‘缝合怪’。”
混乱与挣扎:
2003年,北京吉普引入三菱帕杰罗速跑和欧蓝德,“因为戴姆勒当时是三菱的大股东,硬塞进来的”。但这些车型销量平平,三菱后来又被戴姆勒抛弃。
2005年,国产奔驰E级(图片|配置|询价)上市,售价52.5万起,但销量惨淡,“一年才卖6000多辆,德国人急得直跳脚”。同期克莱斯勒300C国产,价格砍了20万,勉强撑场面。
分家与转型:
2007年,戴姆勒与克莱斯勒“离婚”,北京奔驰-戴克拆分,克莱斯勒车型全部停产,“三菱欧蓝德也撤了,只剩奔驰孤军奋战”。
2010年,公司正式更名为“北京奔驰”,中美德三方博弈终告一段落,“从此专心造奔驰,但老吉普人的情怀也彻底散了”。
第三章:奔驰时代的辉煌与隐忧
现任北京奔驰工程师王昊(化名):
“2015年后,北京奔驰迎来黄金期。国产C级、E级、GLC卖疯了,生产线三班倒都赶不上订单。那时候经销商加价卖车,客户还排着队等。”
数据背后的危机:
2023年,北京奔驰销量76.5万辆,但净利润暴跌17.8%,少赚50亿。“价格战打得凶,C级优惠10万,E级降20万,品牌溢价快扛不住了”。
2024年,销量进一步下滑至68.36万辆,利润再跌18.5%,“以前是躺着赚钱,现在是跪着求生”。
电动化困局:
- 奔驰EQ系列被戏称“杂牌电动车”,EQC降价到24万仍无人问津,“2023年全年销量不到200台”。
- “德国人推的EQS、EQE,中国人嫌贵又嫌丑,反倒是极氪、蔚来抢走了年轻客户”。
第四章:北汽的“背刺”与自救
行业分析师赵敏(某券商汽车研究员):
“北汽现在全靠奔驰输血,自主品牌一塌糊涂。BJ40、魔方卖不动,新能源靠EU5跑网约车,极狐一年亏70亿,改名‘北汽极狐’也救不了”。
内部博弈:
北汽蓝谷抽调北京奔驰技术骨干支援极狐,“奔驰的人气得骂娘,说这是‘吃里扒外’”。
与华为合作的享界S9定价31.8万,直接对标奔驰E级,“自家孩子打自家人,这操作看不懂”。
未来赌局:
- 北汽计划5年投入千亿研发,目标2027年极狐销量60万辆,“但去年才卖11.4万,画饼都不敢这么画”。
- 奔驰则押注2025-2027年“史上最大新车攻势”,“但燃油车体系崩了,电车又追不上,两头不靠”。
尾声:合资红利的终局?
老员工张建国(回忆与感慨):
“40年前,我们造出第一辆切诺基时,觉得中国汽车业要腾飞了。现在奔驰卖成‘白菜价’,电动化还被年轻人嫌弃……时代变了,合资这条路,还能走多远?”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