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长安深蓝旗下主打“硬派越野”标签的中大型SUV,深蓝G318(图片|配置|询价)自2024年6月上市以来,销量表现持续低迷。尽管其凭借方盒子造型和增程式动力系统吸引了一波关注,但实际市场反馈却远未达预期。截至2025年1月,其累计销量不足万辆,单月销量甚至跌至499辆,市场份额不足4%。
一、产品力不足:定位模糊与配置失衡
1. 定位模糊,差异化竞争力缺失
深蓝G318试图以“硬派越野+城市通勤”双标签吸引用户,但实际表现两头不靠。一方面,其越野性能与坦克300、捷途旅行者等竞品相比差距明显:接近角30°、离去角32°的数据虽有一定提升,但底盘调校、四驱系统等核心越野配置未达专业水准,被用户吐槽为“伪硬派”。
2. 配置分配不合理,低配车型性价比低
用户普遍反映,深蓝G318的基础配置存在明显短板。例如,氛围灯仅前排配备,而竞品中高配车型已将这些配置列为标配。此外,车机系统搭载联发科MTK8675芯片,与主流的高通8155/8295芯片存在代际差距,导致操作卡顿、摄像头模糊等问题频发,进一步拉低用户体验。
3. 品控与质量问题频发
早期车主反馈称,内饰材质廉价感明显,车机系统故障率较高,甚至出现行车记录仪无法清晰识别车牌的情况。这与深蓝SL03曾因“小毛病多”导致口碑下滑的历史问题如出一辙,暴露出长安在新能源车型品控上的短板。
二、市场竞争:价格内卷与品牌认知劣势
1. 定价策略失当,竞品挤压明显
深蓝G318的定价区间(17.59万-31.8万元)直接对标方程豹豹5、哈弗猛龙等车型。然而,在2024年底至2025年初的价格战中,豹5通过官降5万元抢占市场,捷途山海T2等车型则以更低价格提供相似配置,导致G318的性价比优势荡然无存。顶配车型售价突破30万元后,用户更倾向于选择品牌力更强的传统越野品牌或高端新能源车型。
2. 品牌认知度不足,新能源领域存在短板
长安虽在传统燃油车市场积累了一定口碑,但在新能源细分市场(尤其是硬派越野领域)的品牌号召力较弱。对比坦克300、北京BJ系列等已建立用户心智的竞品,深蓝G318缺乏鲜明的品牌故事和技术标签,市场推广亦未能有效传达其核心卖点。
三、市场策略:营销乏力与用户信任危机
1. 价格波动引发老用户不满
2025年2月,深蓝推出售价31.8万元的无忧穿越版,并对老款车型进行降价增配。此举虽意图刺激销量,但未对首批车主提供补偿方案,导致大量用户投诉“背刺老车主”,进一步损害品牌信誉。
2. “梦想基金”分配争议
官方宣称上市初期订单量超1.4万辆,但实际销量不足9000辆,引发用户对“5312万元梦想基金”分配规则的质疑。缺乏透明的解释机制,使深蓝陷入“夸大宣传”的舆论风波。
3. 市场推广未能触及核心用户
深蓝G318的营销过度依赖“方盒子造型”等视觉卖点,却未深入挖掘越野性能、续航能力等用户真实需求。对比坦克300通过“越野社群运营”建立的用户粘性,深蓝的推广策略显得单薄且缺乏针对性。
四、用户信任危机:口碑滑坡的连锁反应
1. 首批车主负面体验扩散
早期用户的质量投诉(如车机卡顿、内饰廉价)通过社交媒体快速传播,形成“深蓝品控差”的刻板印象。加之深蓝SL03的前车之鉴,潜在消费者对G318的信任度进一步降低。
2. 售后服务响应滞后
面对用户对车机芯片、降价政策的质疑,官方回应迟缓且缺乏实质性解决方案。例如,针对MTK8675芯片的争议,仅以“未作为宣传重点”搪塞,未能缓解用户被误导的感知。
五、突围路径:产品优化与策略调整建议
1. 重新梳理产品定位
- 强化越野属性:增加差速锁、涉水喉等专业配置,提升通过性数据,并通过第三方越野测试验证性能。
- 优化城市体验:推出长续航版本,减少低配车型的配置阉割。
2. 用户权益调整
- 保价承诺与老用户补偿:针对降价推出置换补贴或终身质保,重建用户信任。
- 老车型升级:针对车机芯片老旧卡顿,摄像头像素差等问题,提供诚恳的解决方案。
3. 品牌建设与用户运营
- 打造越野社群IP:联合专业机构开展穿越活动,建立用户口碑传播矩阵。
- 透明化沟通:定期公布销量数据与梦想基金分配细则,增强品牌公信力。
结语
深蓝G318的困境折射出新能源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仅靠外观设计与初期热度难以维持长期销量,产品力、品牌力与用户运营缺一不可。对长安而言,G318的教训或许是一次宝贵的转型契机——唯有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在技术创新、品控管理与市场策略上实现系统性突破,方能在新能源赛道上实现真正的“深蓝突围”。
作为G318车主,真心不喜欢车企傲慢不作为的态度。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