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此“哪吒”非彼“哪吒”!曾经的新能源销冠只能跑泰国续命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狂飙年代,哪吒汽车曾是“草根逆袭”的代名词。2022年,它以15.21万辆的年销量登顶造车新势力销冠,哪吒U和哪吒V凭借极致性价比席卷市场,一度被视作行业黑马。然而,短短三年后,这家企业却深陷债务泥潭,工厂停工、门店跑路、供应商围堵讨债,甚至创始人方运舟一年内被法院9次限制高消费。

    曾经的“神话”为何崩塌?在2025年的生死关头,转战东南亚的哪吒汽车能否续写新篇?

    一、从“草根销冠”到“债务困兽”

    1. 性价比神话:低价策略的胜利与隐患

    哪吒汽车的崛起,源于对下沉市场的精准把控。2021-2022年,其主打车型哪吒V和哪吒U以10万元级售价切入市场,迅速抢占低线城市份额。2022年销量突破15万辆的亮眼成绩,让哪吒一度超越“蔚小理”,成为新势力领头羊。然而,低价策略虽带来短期销量爆发,却埋下隐忧:毛利率长期为负,品牌溢价能力薄弱,用户黏性不足。

    2. 高端化折戟:定位混乱加速衰落

    为摆脱“低端”标签,哪吒在2023年推出高端车型哪吒S(图片|配置|询价)和小众跑车哪吒GT,试图冲击20万元级市场。然而,产品力不足、技术亮点稀缺,加之定价策略失误,导致两款车型销量惨淡。2023年哪吒销量同比腰斩,彻底跌出第一梯队。与此同时,研发投入不足、供应链管理混乱等问题集中爆发。2024年,其国内销量仅4.35万辆,同比暴跌58.77%,总负债攀升至近百亿,欠供应商款项占比超60%。

    3. 内部崩盘:裁员、欠薪与信任危机

    2024年下半年,哪吒汽车开启“全员降薪50%”,随后进一步裁员缩编,研发团队被曝解散(官方否认),员工薪资甚至降至上海最低工资标准2690元。供应商集体反噬,上海总部频遭围堵讨债,部分门店贴出“跑路了”告示,车主售后无门。创始人方运舟因债务纠纷一年内9次被限高,母公司合众新能源股权冻结超31亿元,企业信用彻底崩塌。

    二、绝地求生:转战东南亚能否“借尸还魂”?

    1. 国内战略收缩:放弃造车,转型服务商?

    2025年3月,哪吒汽车宣布重大战略调整:计划转型为“汽车界IBM”,从制造商转向技术服务商,聚焦数据分析、售后支持等领域。这一转型被外界视为“断臂求生”——其30亿元E轮融资因债务风险延期,估值从250亿暴跌至60亿,不得不通过“债转股”方案将70%供应商债务转化为股权。尽管官方否认解散研发团队,但降本增效、收缩战线的意图已十分明显。

    2. 押注东南亚:泰国工厂成“救命稻草”

    在国内市场几近停滞的背景下,哪吒将希望寄托于海外。2024年,其率先在泰国建立生产基地,并进军印尼、马来西亚等市场。凭借低价策略和本土化合作,哪吒在东南亚销量逆势增长,尤其在泰国拿下3%的新能源市场份额。这一布局看似明智——东南亚新能源渗透率低、政策扶持力度大,但挑战同样严峻:比亚迪、长城等车企早已扎堆布局,哪吒需直面更激烈的竞争。

    3. 生死赌局:时间、资金与信任的三重考验

    哪吒的转型与出海,本质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其国内债务窟窿尚未填平,2025年需兑付的供应商欠款、员工赔偿金及融资对赌协议压力巨大。即便东南亚业务增长,短期内也难以反哺国内现金流。更关键的是,品牌信誉的破产可能导致海外合作伙伴持观望态度。若E轮融资再度延期或失败,哪吒恐难逃破产重组命运。

    三、哪吒困局折射新势力生死命题

    哪吒汽车的跌宕轨迹,是中国新能源车企野蛮生长时代的缩影。它揭示了三大行业真相:

    1. 低价策略是把双刃剑:短期冲量易,长期盈利难,缺乏技术护城河的企业终将被淘汰;

    2. 盲目高端化是致命陷阱:品牌升级需技术、产品、服务协同,而非简单堆砌配置;

    3. 全球化不是避风港:出海需本土化能力与持续投入,仓促转型可能加速失血。

    2025年的哪吒,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若能在东南亚市场扎稳脚跟,或可借全球化重塑品牌;若继续沉溺于资本游戏,则难免沦为行业洗牌的注脚。此“哪吒”已非彼“哪吒”,但这场生死突围,仍值得所有新势力警醒。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