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 Ultra首批车主刚提车不到半月,武汉、上海等地二手车市场已出现多辆挂牌转售的准新车,售价甚至高于原价。一辆武汉车主将落地价58万元的SU7 Ultra直接开进二手车行,仅行驶数公里便以原价挂牌,引发热议。车商透露,车主自述购车后才发现家庭更需要SUV或MPV,“性能车开着拉风,但带娃买菜实在不实用”。

类似案例并非孤例。全国多地二手车平台显示,SU7 Ultra二手价普遍在50万至65万元之间,部分因选配或加急提车,价格甚至比新车高出2万元。
小米SU7 Ultra凭借1500匹马力、1.98秒零百加速的极致性能,上市即引爆市场,2小时订单破万,全年交付计划提前完成。然而,这款“性能天花板”却让部分车主陷入尴尬。有车主坦言:“城市道路根本不敢深踩油门,超车都心惊胆战。”更有人因不熟悉操作,在公共道路飙出303km/h,被警方通报处罚。
小米虽设置了300公里“新手期”限速,并强制安全培训,但仍有用户抱怨:“解锁全性能后,方向盘稍抖就窜出去,停车都比别人多费两把劲。”

产能不足加剧市场乱象。SU7 Ultra交付周期长达7个月,催生二手订单转让灰色产业链。闲鱼平台转让费最高达9万元,深圳黄牛靠囤积订单获利超10万元。更夸张的是,租赁市场日租金飙至5000元,婚庆公司推出“9辆小米婚车套餐”,标价9万元寓意“长长久久”。
车商直言:“这车现在和理财产品没区别,抢到就是赚到。”
小米凭借“技术+情怀”双杀策略,将SU7 Ultra包装成“50万享受500万超跑体验”的科技奢侈品。金色镀金车标、保时捷团队服务的“Ultra Master”提车仪式,精准狙击男性消费心理。但狂热背后,用户画像偏差逐渐显现——真正需要家用车的群体被性能参数迷惑,而硬核玩家又嫌其“不够纯粹”。
业内人士指出,新能源车市场正陷入“参数内卷”陷阱:“车企比拼马力、续航,却忽视用户真实场景。1500匹马力对99%的用户都是过剩性能。”
小米的危机公关能力虽强——超速事件后立即限制赛道模式、免费救援爆胎车主,甚至将事故转化为安全性能宣传——但无法掩盖产品定位争议。

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案例,给行业敲响警钟:当技术崇拜掩盖真实需求,高溢价性能车终将沦为小众玩物。正如网友调侃:“买SU7 Ultra只有两天高兴,下单时和转手时。”
小米SU7 Ultra的现象级热度,既是国产技术突破的里程碑,也是市场非理性的缩影。车企若一味追求“参数神话”,忽视用户场景,再强的营销也难逃口碑反噬。而对消费者而言,50万不该为冲动买单——毕竟,车是生活的工具,不是流量的赌注。
(本文综合自极目新闻、腾讯新闻、搜狐汽车等报道)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