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新能源二手车残值率跌至历史低点:三年车龄残值不足50%

    壹休的故事头像壹休的故事头像
    壹休的故事03-19

    新能源二手车残值率跌至历史低点:三年车龄残值不足50%,电池健康焦虑成核心痛点

    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3140万辆,市场迎来首个规模化退役高峰。然而,与销量攀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能源二手车残值率持续走低。数据显示,三年车龄的纯电动车平均保值率仅为45.3%,部分车型甚至跌破40%,较燃油车52%的保值率差距显著。消费者直呼“卖车如割肉”,行业则将矛头指向动力电池健康评估标准的缺失与市场乱象。

    残值率“跳水”引发消费信任危机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2024年二手新能源汽车交易量达112.85万辆,同比激增47.9%,但价格两极分化严重:高端车型(如特斯拉)与低端车(如比亚迪部分车型)主导市场,中间价位车源寥寥,形成“杠铃型”结构。安徽一位腾势D9车主反映,购车仅两年、行驶2.2万公里的新车,残值从38.98万元骤降至18万元,亏损超20万元。

    动力电池成本占整车成本的50%,其衰减程度直接影响残值。然而,当前电池健康度评估缺乏统一标准,检测流程不透明,消费者对“电池寿命盲盒”的担忧加剧。某平台调查显示,因电池健康度不透明,新能源二手车成交价平均比同级燃油车低40%。

    技术迭代快、回收乱象与标准缺失,技术迭代加速贬值。

    新能源车续航里程以年均100公里的速度提升,2025年主流车型续航已突破700公里,早期车型迅速被市场淘汰。消费者戏称:“买新能源车像买手机,一年后已成‘过时款’”。

    全国逾17万家回收企业中,67%注册资本不足10万元。小作坊以高价抢夺废旧电池,但回收率仅50%-70%,远低于正规企业的90%,导致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并存。

    标准与监管滞后,尽管国家建立动力电池溯源平台,但信息断层、模组更换导致编码失效等问题频发,梯次利用产品标准尚未统一,加剧评估难度。

    政策兜底与企业创新并举,国务院《方案》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

    2025年3月,国务院出台《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方案》,提出四大核心举措:

    统一评估标准:修订电池碳足迹核算、绿色设计等标准,规范残值评估流程;

    数字化追溯:监测电池生产、销售、拆解全流程,解决数据断层问题;

    打击非法回收:淘汰低效企业,释放正规渠道市场空间;

    补贴加码:扩大以旧换新范围,国Ⅳ燃油车纳入报废补贴,刺激车源流通。

    车企“保值回购”缓解焦虑,为应对残值危机,部分车企推出创新服务:

    福特纵横:针对插混车型推出“3年8折回购”,消费者拥车成本可低至每天9元;

    北汽新能源:探索“租售通”模式,包揽保险、延保,降低用户风险。

    专家指出,新政将加速10万家低效企业出清,推动行业向规范化转型。然而,挑战依然存在:

    中小企业转型阵痛:环保改造成本高,技术门槛提升;

    消费者习惯培养:需从“购买电池”转向“购买服务”(如BaaS模式);

    跨部门协同:监管效率与政策落地速度关乎行业成败。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秘书长崔东树强调:“残值管理不仅关乎消费者权益,更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

    标准化与信任重建是关键:新能源二手车残值率困境,本质是技术、政策与市场协同不足的缩影。随着国务院《方案》落地与车企创新服务的推进,行业有望构建“生产-消费-回收”闭环。然而,唯有建立透明的电池健康评估体系、强化全链条监管,才能真正消除消费者焦虑,让新能源车从“环保理想”迈向“经济理性”。

    (本文综合自国务院政策文件、行业协会数据及车企公开信息)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